宝藏老师掘宝藏-听北中林菲老师网上讲座有感

今天听了一位同行林老师的讲座,分享的是,基于课本单元话题的高中英语已读促写教学实践和研究。受益良多。

林老师用了很多自己的上课实例来说明怎么根据课本单元话题来以读促写。说实在的,对于课本,我一直有诸多怨言。话题陈旧,表达死板,枯燥乏味,好多文章生捏硬造,完全没有真情实感,别说有名家名篇,美文赏析了。就连配图和配色,都让人感觉昏昏欲睡。我总是感叹,学生怎么能从这样的文章里面学好英语呢?

但今天的讲座让我认清了事实:已经是非讲不可的内容和材料,为什么不多去挖掘它的闪光点呢?虽然相对于其他版本或者原版的英语教材,它确实缺乏趣味性,但它是否就一无是处呢?如果学生能写成像课文这样的文章,那不是已经非常厉害了吗?

所以我非常欣赏林老师在课堂上解读课文的方式。她说你想要学生怎么写,你就怎么读文章。作者在表达一件事情,或描述一个物品的时候用了什么词,分别说了什么内容,语气怎么样,怎么安排篇章结构,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整理并进行仿写。

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要为学生点出来在哪些地方体现不同,从哪些表达可以知道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

这段时间也听了儿子的小学生语文课,发现可以学习地方很多,和林老师今天分享的内容也有类似。

比如阅读一篇文章,他们的老师往往会从作者介绍入手,通读全文后,会细细的讲解每个段落,找中心句,然后斟句酌词,仔细地分析某些能表达作者感情和意图的词。这些词好在哪里?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换?

这不就是我们经常在课上使用的paraphrase么。

然后这些可圈可点的表达,会让学生标出来,再进行仿写。比如他们反复说的,拟人、比喻、排比,等等。一个点一个点的来仿写,并不是一股脑的全部丢给学生。

分析完之后,会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

每个单元的写作,也是基于这个单元的话题。学生可以借鉴课文出现的表达和结构完成自己的写作。

这些操作方法和今天林老师分享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她分享了一个自己的上课案例,爷爷写信劝孙子不要吸烟的那一课,里面有个排比:I didn't know that/ I certainly didn't know/ neither did I know/ however, what I did know was that..这是我讲了这么多年课都从来没有去注意的地方,这不是个很好的排比句吗,如果能让学生及时地积累下来,马上仿照它写一写,写作立马又多了一高招。

所以还是那句话:生活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仔细去挖挖,课文还是有很多宝藏的。

我之前的写作教学,最缺的就是仿写这一块。虽然单词表达语法说了不少,但学生真正能用上的却不多。最大的原因就是少了今天讲的"有针对性"的仿写。学一句仿一句。还要把它迁移到不同的地方。

我觉得迁移也是个学问。怎样把迁移的内容设计得有趣,让学生有写的冲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上次听广州四中名师叶翠玲老师的讲座,里面她提到了安排学生的单元写作内容,其中有一个作业让我印象深刻:她让学生录制一个做菜的视频,并用上课文里所学的表达去描述自己的做菜过程。这种写作作业我也想做。

林老师今天分享的不仅仅是课文的以读促写,读的材料还可以包括高考题,学生的习作,课外的阅读资料,还可以是多个单元材料的整合。

我从来没想过可以使用学生的习作和多个单元材料的整合来进行仿写。如果她不解释,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操作。

幸好,她分享了教学案例:how to describe a person? 她综合了高中英语教材里所有写人物的文章,比如袁隆平,林巧稚,Jane Goodall等,然后带领学生分析文章里面是如何描写外表,怎样交代人物背景,通过什么词和表达建立一个人的个性和品质。

想得实在太周全了,真是个宝藏老师!

林老师的经验介绍,还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其余老师的也是。不听别人的课,就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多好点子可以用,也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可以进步的空间。

不说了,看书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藏老师掘宝藏-听北中林菲老师网上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