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懂的,你就直接问她。”
因为老板的这一句话,朋友晓娟差一点没熬过试用期。
晓娟跨岗跳槽进一家公司,老板看中了她的专业背景,但晓娟的能力尚不足匹配岗位。于是入职当天,老板把部门经理张姐叫进办公室,简单嘱咐几句后,就对晓娟说“有不懂的,你就直接问她。”
晓娟原本还很紧张,听到老板的这一句“承诺”,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回到肚子里。
业务不熟,心里没底,所以晓娟有事没事就去请教张姐。
前两个礼拜还好,张姐耐心细致地整理了一套工作资料给她,让晓娟多学习学习。
四周过去了,张姐好像没那么热心了。晓娟去求助的时候,她总是很忙,一半问题都回答地很敷衍。
第二个月,晓娟明显感觉到张姐对自己的冷漠和敌意。有时她明明不忙,却三言两语敷衍自己,让晓娟难以向老板交差。
实习期的最后一个月,老板对晓娟的工作很不满意,说她的方案根本就是纸上谈兵。晓娟当然也知道自己的问题,但是张姐不愿再帮助自己,她也很委屈。
前有大领导刁难,后有小领导拆台。
“人在职场,生存为何如此艰难?” 晓娟泪流满面地抱怨。
听完晓娟一番“人间不值得”的吐槽,我追问她是如何请教张姐的。
了解之后,恍然大悟。
败就败在晓娟的求助事无巨细,不分场合,不懂规矩。
身为职场人士,“有套路的求助”一定是必须学会的第一项软技能——
掌握了,其他技能和经验也能快速傍身,从此升职加薪不是梦;
学不会,事事都只能靠自己摸索,提升慢、挨骂多,很容易沦为能力平平、唯唯诺诺的“老菜鸟”。
职场求助法则一:切忌“不懂就问”。
“不懂就问”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学生思维,老师有传道解惑的义务,所以学生有不明白的知识点,自然要及时求助。
但在进入职场后,我们的身份发生改变,也再也没有谁有义务为我们解答些什么。相反,公司雇佣员工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而非提出疑惑。
自媒体大V红尘笑笑生说,职场新人在向人请教时的一个极端就是“伸手主义”。带着“职场巨婴”的心态,一个网上能搜索到答案的问题都要张嘴去问。
所以,职场人提问之前务必要做一些准备:
1. 自己梳理一遍问题的解决思路,尽量避免发散式的求问,比如“为什么”、“怎么办”,因为这些都应该是你自己下功夫解决的。
2. 认真思考疑惑点,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出2~3种解决方案,再去请求他人对方案进行诊断和建议。
3. 除了“大脑的准备”,提问时还要做好“工具的准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准备好纸笔或电脑,认真记录对方的建议,举一反三,不对同样或相似的问题重复发问。
职场求助法则二:考量求助时机。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总在你忙得焦头烂额时,或者正在惬意地度假时求助,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松浦弥太郎在《思考的要诀》一书中提到:“请人办事的第一项,就是要发挥你全部的想象力去衡量时机,判断对方现在处于什么状况,正思考着什么样的事情。”
比如周一往往是大家最忙碌的时候,自己的工作尚且忙不过来,又怎么有事情和心情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呢?
午休、下班后、周末、休假……这些时段也不是求助的最佳时机。只要问题不是十万火急,千万别打扰他人。
职场求助法则三:有求必有回报。
职场中,谁也没有不计回报帮助别人的义务。所以在求助于人时,最好想清楚你能回报点什么。
正如松浦弥太郎所说,“不论彼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请托都是一种交易”,所以不要“空着手拜托别人”。
如果是一点小事,不妨请对方共享下午茶。如果对方协助你完成了一个重大项目,可以在向上汇报时说明他人承担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你应该学会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在别人求助时适当予以帮助。
职场求助法则四:管理自身预期。
在求助他人的时候,千万别指望别人能100%解决你的问题。
如果你的期待是100分,那么当别人只完成到95分时,你就给他施加了5分的压力。反之,如果你的期待只有60分,当别人实现了80分时,你就多了20分的惊喜。
请求和帮助是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的事情,而不是你把自己的责任全权抛给同事,转嫁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除了一开始就别抱有十足的期待外,当结果的确与期待差距甚远时,你还需要给对方找个台阶下,比如感谢他给你提供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如果一个人帮助了你,事后却因为你的不满意而遭埋怨,那么下一次就更少有人愿意帮助你了。
合理管控自身预期,别让他人在帮助你时带有压力。
人在职场,求助是项必备的软技能。
美国西北大学的调查研究表明:老板其实更喜欢那些遇到困难会主动求援的下属,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下属更敬业、更积极思考,甚至更尊重老板。
然而学会张嘴求助,并不意味着你要像晓娟一样,把自己“托付”给部门经理,事事都需要他人指导。
他人授予渔,我们也总要自己尝试去钓鱼。
哪怕掌握知识需要时间,哪怕技能和经验不容易一下子掌握,我们也要敢于暴露错误,勇敢承认不足,而后在不断地修正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