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的内容讲述了有关蒙古族的三个传说——“太阳后裔”“苍狼白鹿”“11代迁徙至肯特山”,以及“祖母阿阑豁阿折箭训五子”的故事。
今天,我们回归正史来着重了解一下第五个儿子——孛端察儿的故事。
历史记载,孛端察儿沉默寡言,不太爱说话,长相普通,以至于外人觉得他有点笨,有点呆。但是美女阿阑认为孛端察儿大智若愚,将来一定是大富大贵的。
母亲在世时,兄弟五人因为有母亲的教诲,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不久之后阿阑豁阿与世长辞,较为年长的兄弟四个看老五笨得像头骆驼,呆得像只木鸡,所以他们结成利益集团,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瓜分了老五的财产,仅把一匹背上长疮、尾巴没毛、半死不活的马分给他,并将老五驱逐出境。
那当时的蒙古族是群居生活,人不能靠志气生活,更不能靠傻气存活?所以孛端察儿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其实这个我们可以想象。起初挖一些野菜,吃一些从家里带出来的干粮之类的。结果突然有一天孛端察儿发现了一只正在捕食的鹰,顿时来了灵感:如果这个鹰能帮我捕猎食物就好了。
史书上记载,他仅仅用几根马尾巴毛做了一个套子就把鹰抓住了。由此可见孛端察儿其实是一位极度聪明的人。紧接着,他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训鹰捕猎。有了鹰的帮助,很快孛端察儿的生活逐渐奔小康了。
大家也能想到打猎不是铁饭碗,是处于一个旱涝保收的状态,捕到的食物有时多有时少,有时好几天都捕不到食物,孛端察儿可以吃野菜将就,但是鹰不行啊,所以孛端察儿不得已偷偷跟随狼群,找那些被狼群包围在山脚或者悬崖的动物,想办法把它们射死,鹰去叼这些射死的动物,而孛端察儿撒丫子往回跑,等鹰带着食物回来找他。
要是情况再糟糕一些,那就只能找一些狼群吃剩的东西,喂喂那个鹰,然后自己也算是勉强维持生命,艰难度日。
艰难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草原上的春天来了。春天一到,生态环境好,成群的野鸭飞到孛端察儿所住的河边,不过孛端察儿非常聪明,生活窘迫的时候,尽量让鹰吃饱,不能让鹰受委屈。但是现在生活富裕起来,他偏偏饿着那只鹰。到狩猎的时候,他再把鹰放出去,饿极了的鹰就会疯狂的去追那些猎物,又帮孛端察儿带回了很多食物。
到目前为止,孛端察儿也算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当然,在这些日子当中,有许多其他部落的人从这里路过。也觉得他的生存方式很奇怪,因为大多数的草原民族都是群居生活,而他是自己一个人生活,树上还挂着很多吃不了的鸭子。大家都觉得这个人特别奇怪,所以来往的人就总议论孛端察儿的故事,时间一长,这个故事就传到了孛端察儿的哥哥那里。
哥哥们听说了弟弟的故事,终于良心发现,亦或许是阿兰豁阿给长子托了梦,再或者是阿兰豁阿折箭的往事令长子辗转反侧,老大终于良心发现,他想去看看老五。
哪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五的小日子比他们大哥四个好多了,而且还交了朋友。后来,一些部落搬到了孛端察儿这边与孛端察儿做起了邻居。
老大想把老五接回来,哥哥把这个来意向弟弟一表达,弟弟也很开心。不过弟弟提议:可以俘虏那些住在自己周边部落的人,这些部落没有头领而且能耐一般,所以在孛端察儿的带领下,他们兄弟五人俘虏了这些部落里的群众,给他们做奴隶。
老五总结过去的教训,他说身必有首,衣必有领,从那时开始,就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老五的经济实力最强,大哥四个只得选举老五当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