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烛之光(49)丨歌德自称“我的作品不可能普及”

图片发自App


今天继续共读《歌德谈话录》,在之前先分享一段精彩的旅游感悟,这是弋特林教授去意大利旅游回来对艾克曼说的:

“去罗马,你得去罗马,如果你想有出息!那才叫城市!那才叫生活!那才叫世界!我们生性中一切渺小的东西,在德国没法子去除掉。可是踏上罗马立刻变了,环境伟大,我们感到自己也跟着伟大起来。”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对罗马多了些向往,想去看它的建筑,原来它被誉为“全球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想去看威尼斯广场,想去看罗马喷泉,想去看罗马雕塑和绘画,最重要的,感受“条条道路通罗马”。

原来歌德也喜欢罗马,歌德表示,有些心情只能在罗马才能感受得到,离开罗马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地方那么快乐过。

接下来歌德谈到他的作品不可能普及,他的作品只适合少数有着和他相似的愿望和追求,朝着和他类似的方向前进的人们阅读。有的作品适合千万读者,有的作品只适合少部分人,而有的作品只为一个人而写。

接下来艾克曼分析了歌德的作品适合哪些人阅读?

1、整体来说,适合想要效仿歌德的人阅读。这类人渴望探索人生的真谛,揭露宇宙的奥秘,这类人生性沉着冷静。

2、个别而言,适合那些想在诗歌里寻找快乐和痛苦的人阅读。

3、适合年轻诗人阅读。他们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如何对现实中的题材进行艺术加工。

4、适合批评家。他们可以从中找到样板,可以学习怎样把评论写得精妙绝伦,让读者喜欢。

5、适合艺术家。他们可以从中辨别哪些题材具有艺术价值,哪些值得表现,哪些不值得表现。

6、适合自然科学家。学习歌德发现的一些自然法则,还可以学习一个科学家应该怎样研究自然,怎样揭示自然的奥秘。

这样看来,歌德的作品适合所有如饥似渴的求索者阅读,他好似生命的大矿泉,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饮用。

但是为什么说它不能普及呢?因为歌德是一位天才,表达得太过博大精深。我们普通人,只能汲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力量,不能完全吸收它的精华,当然普及不了。

艾克曼说:“一切超凡脱俗的东西又哪个不是这样呢?莫扎特普及了吗?拉斐尔普及了吗?面对这些精神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源泉,世人无不是偶尔去饮上两口,图的只是一时之快,哪儿有懂得珍惜呢?”

伟大的作品都不可能普及,甚至被一部分人喜欢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画家梵高的作品至今还不能为大众所接受。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是在他死后多年,才慢慢被人们接受,而人们能读懂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这让我想到一个观点,如今盛行的现代诗,有人认为,应该浅显易懂,让平民大众也能读懂。实际上,诗歌不是下里巴人,它是阳春白雪。最讲究谴词造句,它还需要讲究意境。在古时候,诗歌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受到的。它是文化人的谈资,只有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有着文化修养的人才能读懂。

文中提到一首歌德的诗《狩猎者的夜歌》,分享给大家:

无声地巡行在荒野里
我给猎枪填好了子弹
蓦地,你那可爱而甜蜜的倩影
又浮现在我眼前
你也许正漫步在田野和幽谷
心境宁静而悠闲
唉,我这转瞬即逝的身影
可曾再显现在你的面前
从东到西,从北到南
心中充满忧愁和厌倦
我在人世上漂泊、流浪
就因为必须离开你身畔
可是只要我一想起你
仿佛就看见天上的月亮
我便感到安适和宁帖
真不明白: 为什么这样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荧烛之光(49)丨歌德自称“我的作品不可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