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往的学习模式,我还是一样的想不通:为何问题我已经解决怎么还有问题的存在?有时候我觉得在遇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难发现这些问题的连贯性,甚至它们巧妙的隐藏难以突破。
在学习写作中,我第一个发现自己写作存在的问题(what)――阅读和理解。可是在我学习阅读和理解后问题还是没有可观的解决我的写作存在的“问题”。
而美国作家高斯 和温伯格的《你的灯亮着吗》给我很大的启发。首先阅读本书我第一次发现我的问题――思维方式。
作者将本书分六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由若干生动有趣和发人深省的小故事组成,巧妙地引导读者先确认真正的问题,然后明确问题该由谁解决,再确定问题的根源,最后决定到底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
what――问题是什么?
对,我写作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有些眉目但还是不清晰。
诸多问题中,角度不同,解决方案多种多样。有趣的作者给我们讲了“雷龙大厦”的问题故事时,显而易见这是电梯使用者遇到的问题。
可是雷龙大厦的房东可不这么想,他又有很多的建议和想法甚至比较阴险。
那么问题到底是电梯使用者自己的看法还是大厦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又或者是房东的问题?所以,当作者把一系列的问题罗列出来:
问题是什么?
谁碰到的问题?
那类型问题?
上面的“问题”到底算不算问题?
所以,萦绕在我脑子里问题,就像迷雾围城中的城堡只待我渐进的走进它,看清楚。
当我在阅读中增加了自己见识和词汇量的同时,感想和认知度也在随之提升。但这些并不能解决我写好作品的唯一途径。我又发现我很难专注于思考,当思考的方式转变中,我很快又有新的难题――捕捉不到重点和核心。
所以,作者的提问是最好的“答案”。什么是问题,你究竟知道这是问题的所在吗。初出茅庐的问题解决者总在还没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地给出解决方案。
who――是谁遇到了问题
在书中作者首次谈到“定义问题”。是的,我开始清楚是“我”和“使用者”“房东”都遇到了问题。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需要解决掉。
不过雷龙大厦的问题还是通过许多的方案开始解决,就如解决问题的人需要从单一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即从“能解决一个问题的人”到“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人”,或者说“问题解决者”。
所以问题解决者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是谁遇到了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引出一个人物“彼得”来串演所有的事情发展情况。
这本书之所以有趣的地方是:它一直在用各种小故事片段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以往我们总会对这样的所谓的引导工具书失去继续探索的读下去。但对于彼得的所想所为我非常的好奇。一开始雷龙大厦的高层是不屑多种的建议,甚至大家都在说自己的解决方法。一般都是权利最大的人摆弄全局认为只有这样解决就可以平息硝烟。
可是在我的记忆里,这些问题其实都是问题,但哪是真正解决电梯问题的关键尼?继续彼得的故事发展……
你知道你的问题吗
不妨我们先跳出来,来看看自己的问题。诸多的抱怨和不听任何人建议,我们时常以为自己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轻易的定义自己的问题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我突然想到我们是很多情况没有搞清楚问题的真实所在。
问题的意义就在于这里:发现它的存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作者有着更好的想法,在我们忽略生活中敏感事物后,知觉也在放松警惕。
聪明的彼得发现人们这个心理活动后,他于是建议每个电梯门口放一面镜子,很快雷龙大厦的老板同意了他的建议并执行下去。显而易见,大家的抱怨声少了很多。因为,在你无聊的等待电梯的同时你的敏感度不在集中在电梯问题上,“镜子”分散了你的专注力,问题也就转化成没有问题或者说不在意。
可是,问题还是存在的。
面对问题,我们如何解决。
当你读完《你的灯亮着吗》,有没有觉得自己有些开窍了。原因很简单:你正在经历思维方式的微妙变化。大脑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开始思考。
什么是“以正确的方式打卡思维”,这里作者通过六个小故事带你想了一遍。
你在倒回来把自己的问题通透的看一遍,其实我写作的问题不在之前提到的种种,它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问题的关键是我没有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我只是个初学者。有意思难道就这么简单吗?是的,很简单。是我们通常太容易定义问题了。
绕着《你的灯亮着吗》,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思考方式,但不完全是要雷同的绕进去那些书中的问题和被解决的问题故事。因为镜子之后又有了新的问题面临。
可是,它的出现让我们更有信心去面对我们存在的各种状况。
怎样以正确的方式打开你的思考方式,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习的人也可以不必为自己的“笨和不理解”早早的气馁。学习之道各有优劣和短板,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总是一贯的认为罢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