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茶局:由《唐宫夜宴》看中国文化IP

海茶局:由《唐宫夜宴》看中国文化IP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乍暖还寒时节,一股清新隽永的舞风,来自大河之南。

借用多位评论者的话:一支舞蹈,吊打央视一整台春晚;一个地方台,教会央视如何做文化。

《唐宫夜宴》出圈了。

除夕夜守岁,灯下读《史记·大宛列传》,因为文创项目“复活楼兰古国”,节后将携资方前往遗址考察,痴迷于大漠楼兰,世事不问。恍惚间友人打来电话:骆老师,您在河南旅居多年,对河南文化了解甚深,何不点评几句《唐宫夜宴》?

看过之后,瞬间惊艳。

“复活”躺在博物馆里的唐俑。这是足以惊艳中国文化的创意,也足够创作者在牛年里吹上一阵牛,而不用担心被人耻笑。

一支舞蹈,让沉寂1000多年的唐乐舞俑“复活”,带领今人去领略那个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唐。这是文创界的惊鸿一瞥,也是传世佳作。

随后脑海里倏然跳出一个城市:西安。

从传统思维来说,作为正宗大唐血脉,这支舞蹈难道不应该在长安翩翩起舞吗?甚至因为“不倒翁女孩”而声名大噪的大唐不夜城?

旅居郑州十几年,一个凝聚了爱恨情仇的土地,大河之南。

一位河南电视台的女编导,介绍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士与我认识,这位女士以注册“大唐”标志而自豪,旗下文化公司颇负盛名,我们在金水路上的咖啡厅约会畅聊,深感投缘。有次在分手的十字路口,我说,我往这边,你往哪边。第二天早晨女士发来信息:骆老师,我们都是旅居郑州,都是做文化事业,为何说“你往这边,我往那边”?我们不能往同一个方向吗?

这位女士来自西安,大唐文化的狂热推动者。在大唐文化的探讨中,因为大长安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分歧,我们渐行渐远。

但河南的厚重文化,早已在悄无声息间,浸润了每一根毛孔,每一条血脉。

初到河南,曾向当地领导吐槽: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河南十八个地市,每一座城市都有金子,你们却都当做废铁叫卖。

以至于我在临近的山东、陕西城市讲课时,不时有台下听众询问:骆老师,您久居河南,对河南人形象如何评价?对河南文化如何评价?

黄帝故里基金会力邀,河南首富力邀,两大商业炒作落地,十八座城市的咨询客户,喝着河南的水,吃着河南的饭,赚着河南的钱,即使创意经常被剽窃,一个外来人又会如何回答呢?

《唐宫夜宴》算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平心而论,在文创生态上,郑州是可以秒杀上海的,郑州的创意总是蠢蠢欲动,并给予了足够的土壤和温度;而上海,只给了格局和宽度,思想深处却是固化静止的。所以在旅居郑州那些年,游离于上海--郑州之间,总是犹如转换在两个不同文化的国度。

一直对“夜宴”怀有无限遐想,西湖夜宴,豪门夜宴,名媛夜宴,文创夜宴,一一经历过了,反而只有荧屏上的《唐宫夜宴》深入骨髓---原因无他:这支舞蹈有血脉,有灵魂。

有灵魂,是最大的褒奖。一位著名艺术家说,骆老师的文字都是有灵魂的,受宠若惊好多天。

惟其如此,需要向《唐宫夜宴》致敬。

回到因为《唐宫夜宴》引起的陕西河南两地吐槽大战,作为外地看客,老夫不做评论,但因职业关系,频繁行走于两省之间,多有感触。曾经筹划为某著名国风艺术家量身定做文创项目《国风音乐岛》,国内多座岛屿或场馆有意合作,艺术家本人更倾向于河南开封和陕西西安,有朋友引荐西安大唐不夜城,对方表现出的傲慢和僵硬,已是西安文创业难以突破的缩影。

老夫曾经在《上海茶局:不倒翁女孩与城市IP》一文中写到:探访武当终南二山的归途,站在周至楼观道文化中心,面对着华丽空旷的的展区,止不住泪流满面,扼腕叹息。中国最有底蕴的城市,往往也是中国最会败家的城市。不倒翁女孩,算是西安寂静夜空里,划过眼前的一道焰火,一抹亮光,一丝温暖。

只是,一个不倒翁女孩,就能承载起西安这座伟大城市的文化IP?大唐文化的厚重与辉煌,需要多少文创人负重前行,方能不负西安1000万市民所托?这是需要西安市有关方面,尤其是曲江文旅集团需要认真面对的。

至于河南,或许是久居过的土地,相比而言,即便离开十几年,骨子里依旧眷恋这片土地,大河之南。即便存在种种弊端,也对它的文创产业怀有希望。

《唐宫夜宴》是一个新的开始。

或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们行走在在郑州、西安,或者洛阳、成都街头,看到一座华美壮观的音乐城堡,活色鲜香,夜夜笙歌,弥漫了浓郁的唐朝气息,一个震撼灵魂的盛唐IP,它的名字就叫“唐宫夜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茶局:由《唐宫夜宴》看中国文化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