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day387 有多少人就因为读过一本书便为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书籍在等着我们,有时它会在为我们解密奇迹的同时展示另一番奇迹;我们会发现某些在眼下难以言说的现象却早已在别处获得了表达;那些折腾我们,让我们迷惘困惑的问题无一例外地叩问过所有智者,这些问题在他们那里一个都没有遗漏,他们都根据自己的才能,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人生给予了解答。此外,书中的智慧会让我们变得开放豁达。
——梭罗
生活工作节奏越快,压力越大,就越想在个人时间中,远离常规定式的生活,渴望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可望而不可取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
所以从11月开始,我要开始一个mission impossible的小计划:打算看完20本书。
这周,我看了好几本回归自然生活的书,比如已经写过的《一颗花旗松的生命之旅》。
11月20本书计划:看了这本书,下辈子也会想做一棵树
还有梭罗这本——
《种子的信仰》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
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瓦尔登湖》出版八年后,梭罗于一八六二年辞世。他在这个时期内大量阅读和写作,却鲜有文字发表。从一八五二年到一八六二年间,梭罗将这些原始资料整理在三大套笔记本中,留下了近万页手稿。
《种子的信仰》这本书经由《梭罗社会学报》主编布莱德利·迪恩倾其一生整理、编选,呈现了这位诗人、哲学家最后十年每日于林中散步所写下的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体悟,成为继上部作品后一百二十五年来,首部问世的新书。
如果说《瓦尔登湖》里,更多是他隐居生活中的精华感悟;这本书,则更像一本事无巨细的观察日记。而且就从种子的故事开始。
以前我印象中的梭罗,来源于那醍醐灌顶的名言金句。所以一直认为他是勇敢的天才,远离尘嚣,忠于心之所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我曾经特别喜欢那些来源于《瓦尔登湖》的句子:
不管生活有多鄙陋,直面而生,切勿逃避,不必名之艰辛,它还不至糟到你之为人的那种地步。人在豪富之日便是赤贫之时,挑剔的人身在天堂也会吹毛求疵。纵然生活窘迫,应该满怀热情,即使处身寒舍,或许也能享受欢乐、兴奋和荣耀。
我发现大多时候孤身独处有益身心,与朋友在一起,即便最要好的朋友,很快就会让人感到乏味倦怠而身心散逸。我喜欢离群独处,从未觉得有什么伙伴比独处更能让我享受美悦的友情。很大程度上,我们觉得置身人群比独处室内更加孤独。
我们为何要不顾一切地匆忙于成功,不顾一切地沉溺于所谓进取?
如果有人无法跟自己的同人并驾齐驱,可能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声。还是由他随着自己听到的鼓点前进,不管什么节奏,也不管多么遥远。他能否如橡树和苹果树那样成熟并不重要,难道要他把自己的春天变为夏天不成?如若成就我们的条件尚未成熟,我们罔顾眼前的现实又复何益?
我是一个生态焦虑很重的人,所以也曾经很羡慕梭罗避世的选择:然而这本书让我觉得他的隐居生活,其实格外的丰富与忙碌。
只从种子这个小的切入点,他就可以有这么多细致深入的观察,不亚于一本言辞优美的散文风格的科普读物:
一颗种子从蕴育到传播的旅程,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冒险旅程。
动物植物自身,都是旅行的途径;不言不语的小小生命,都在努力地生存;大自然的造物神奇,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环节都有存在的意义,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大自然以这般随意的作风,最终造就一片森林,尽管它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它踩着看似细弱而隐微的步伐——就像地质形成那样——跨越了极远的距离,取得了极大成就。认为这些森林系“自然发生”的想法是种庸俗偏见,但科学知道,这些不是突发的新创造,而是依循既有法则的持续发展,它们是起自种子——源自仍持续不断的运作之中,即便我们或许并未意识到它的运作。
越看就越会觉得,人类自己短视的改造自然的行为,其实真的欠缺长远设计和逻辑思考。我们以为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其实很多都是单方面利己的变通和破坏。
只要好好想想,大自然有多么坚持不懈,并为此花费多少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自然的行动有多么的迅速或成功。一大片松林每年可以落下数百万枚种子,但只要有半打种子被传播到四分之一英里外,停在某处篱笆,其中又有一枚成长起来,那么经过十五到二十年,那里就会有十五到二十棵年轻的松树,开始崭露头角,荣耀它的出身。
自然的神奇和博大,不仅会给我们很多超脱眼前汲汲营营的思考,而且真的会感觉到,我们拯救的不是自然,因为自然造物的神奇一定会找到方法继续繁衍和存在,真正要学会适者生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拯救的,也是我们自己。
我们现在面对的生态焦虑,只会比梭罗时代更严重。
也是这本书让我觉得,梭罗也不是很多人误解的那种消极避世的人,他也在探索,也在认真践行自己的思想,并用隽永的笔触记录了这么多,留给世纪之后的我们。
个人的能力太有限了,能用美好的作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以贯之坚持自己的理念,真的是了不起的决定。
其实朝九晚五,也可以想办法,亲近自然,读书,旅行,甚至只是在院子中,短暂远离生活一地鸡毛,安静地观察秋天的树,都是放松和治愈。
就像梭罗写的:
我挚爱生活中充裕的闲暇。
有时,在夏日的清晨例行沐浴后,从日出到日中,我一直坐在洒满阳光的门口,沉湎于幻想的世界。四面是松树、漆树和山胡桃树,鸟儿在周围歌唱,不时悄悄地掠过房顶,幽静和僻远笼罩着这里,直到太阳斜倾西窗,或遥远的大路上传来旅人马车的辚辚,我才意识到光阴的推移。好似玉米成长于暗夜,我在夏天获得了滋养,这远胜于双手操持的任何事功。这段时光并没有从我的生命中扣除,相反,它恰恰在上天施与的光阴上又增添了不少,我因此领会了东方人放下劳作,沉思默想的用意。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多平台@芸淡风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