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奇葩说的你和我,欢迎进入《奇葩说》系列
作为本季呼声最高的新奇葩,詹青云的表现让我们领略了知识的魅力。
拿过华语辩论最高荣誉的她,每期都旁征博引,有礼有节。
虽然有的时候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但作为专业出生的辩手,詹青云平和语气里透露的缜密思维、坚定眼神下的强大气场,已成为奇葩说不可或缺的风景。
随着赛程的深入,詹青云也渐渐适应了奇葩说的氛围,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青云这一路的变化,看看有哪些发言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巧妙开场,一句话引起观众最大兴趣
截至目前,詹青云作为三辩的角色,已经出战5场。
有没有读者发现,青云的前几期开场白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单刀直入,语气理性坚定。
如果是在专业辩论赛的舞台,这种开场是没问题的,因为选手的发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辩论赛的评委也都是专业领域的高手,所以选手一开口就提醒大家要明确辩题,不被对方带偏,评委和观众都能够接受。
但奇葩说是一档综艺节目,如果选手开场的语气过于强硬,信息输出又是高密度强逻辑的,不仅会让观众听得耗神,还会因咄咄逼人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而观众才是左右票数的人。
所以,在第20期,青云的开场有了明显的变化:我方不是冷漠、不是不心疼我们身边悲伤的朋友,只是我们劝大家决定要不要喝这杯水之前想一想,当你失去悲伤的同时,你可能还会失去些什么?
这个开场不仅语气温柔,还用解释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担忧,用问句的方式启迪观众的思考,清晰而明确地表现出青云理解并在乎观众的感受。
很明显,这种换位思考的表达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事分三类,用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信息
在奇葩说,选手对辩题的论证一般会分好几个层面。
大家发现没有,青云一般不会用“这是第一点”、“这是第二点”来区分自己的论点,而是通过内容上层层递进,语气上越发激昂,来引导观众深挖辩题,深入思考。
这种表达风格的好处是发言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但不足就是观众如果不及时思考,容易跟不上节奏,稍微跑神就不知道她讲到哪里了。
第20期,青云有个明显的改变,就是通过“事分三类”的方法让观众更容易跟上节奏。
为了证明己方的观点:不要喝消除悲伤的“忘情水”,詹青云分别从战争、爱情和人类社会三个角度来论述,并引用了三本名著《西线无战事》、《霍乱时期的爱情》、《美丽新世界》作为论据。
在展现极强文学功底的同时,也循序渐进地说明了:
悲伤作为精神上的痛觉,会提醒你警惕。
悲伤是一种可以被品味的东西。
没有悲伤的社会不再有个性,人只有活着,而没有生活了。
很多介绍表达的著作里都提到“事分三类”的原则。
三是个广泛使用的数字,三角形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结构,已有的研究也发现大脑不是像录像机那样不间断地记录数据,而是将信息进行有意义的分类和切割。
将表达的内容分为三类,这意味表达者已经对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了整理,用观众大脑方便接收的方式进行了加工,结果也会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善用问句,在互动中将观众拉进自己的立场
青云每次发言的信息量都很大,她在奇葩说上展现的学识、眼界、言语,仿佛是一个读遍世间书的女孩。
但,读过世间书和见过世间事毕竟有区别,有时候,她举得例子过于书面,观众的共鸣反而不是很明显。
青云是怎么化解的呢?
通过发问,让观众将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第20期节目,为了证明自己的持方不喝“忘情水”,青云问道:
如果这场比赛,你完全不会因为它的失败而悲伤,你真的会因为它的胜利而欢喜吗?
如果我们有一天都忘记了战争带给人的苦痛,我们会拥抱和平吗?
我们知道,问句可以启发思考,可以调动想象,更关键的是,它能将单纯的表达变成对话,让观众有更深刻的印象,并进入表达者营造的情境。
毕竟,好的表达从来不是强制性地将信息灌输到观众的大脑里,而是刺激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说服自己。
“啊哈,原来如此”,观众会享受这种感觉。
奇葩说的舞台,最终的票数经常让我们大跌眼镜。毕竟,观众是基于感情而非逻辑做出决策。所以,作为选手,满足观众的情感需要,促使他们行动是最重要的一点。
希望这篇文章讲的三个知识点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1、要引起观众的兴趣,不仅在于你说什么,还在于你怎么说;
2、事分三类,用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信息;
3、善用问句,在互动中将观众拉进自己的立场。
我是翟桃子,看综艺并非一笑而过,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生活。
文:翟桃子原创
图:《奇葩说》,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翟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