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读到一份文件,发现文字表达不明,观点拼凑,非常不满,忍不住写信批评:
“我读了两遍,不大懂,读后脑中无印象。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看不见,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
他接着批评这种文风就是“下决心不让人看”:
“你们是下决心不叫人看的。……我疑心作者对工业还不甚内行,还不大懂,如果真懂,不至于不能用文字表现出来。”
毛泽东十分反感有些文章,故意用一些华丽的词汇加以修饰,表面上看显得非常高大上,却十分不接地气。
毛泽东认为: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为什么不能用平白的语言,向读者表达清楚呢?像这样的文风,他认为不改不行了!
“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松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
毛泽东的文章,逻辑鲜明,文字通俗,幽默风趣,时而加以讽刺鞭挞,平民百姓读了不觉为浅,专家学者看了不觉为深。他的文章,既有《矛盾论》那样的哲学著作,又有《论持久战》那样的恢宏巨作,更有大量的新闻稿、讲话稿。其内容深入浅出,文字力求通俗易懂、接地气,绝对不可能写出让人难以理解的文章来。
毛泽东的文章,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可谓篇篇都是佳作。他的文章,指引了中国革命,至今读来,许多已经成了经典,给人以很深的启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的文章,常有神来之作,是文学殿堂中一座巍峨的高峰,令人叹为观止,难以超越。他的一些名言佳句,不少影响深远,有的早已家喻户晓。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一、辛辣的讽刺,入木三分。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语言大师。毛泽东指挥百万大军,手下将帅如云,自己从来不握枪,但他却片刻不可离笔。他的一支笔,留下了大量的精妙著作。
解放战争中,他经常以一种黑色幽默,对蒋介石、国民党军的军事无能,丧失民心,进行辛辣的鞭策。
针对国民党军队解放区的疯狂进攻,毛泽东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对于来犯之敌,坚决、彻底地予以消灭。
毛泽东用一种幽默的口气,形容把他们消灭,会让国民党军感觉很“舒服”。
如果他们要打,就把他们彻底消灭。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中国的问题是复杂的,我们的脑子也要复杂一点。人家打来了,我们就打,打是为了争取和平。
在《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一文中,毛泽东嘲讽蒋介石已经“无事可做”,只好溜走,无奈地接受失败的现实,其讽刺意味之强,令人拍案称绝,该篇文章选自《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
毛泽东讽刺:蒋介石由于手伸得太长,瞎指挥,乱指挥,却没有考虑到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蒋介石本人并不在战场,并不能及时了解战场的实际状况,但是他却经常越级指挥,而他所下达的指令,往往并不符合战场的实际情况,这种做法,其实已经严重影响了前方将帅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国民党军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
由于蒋介石指挥上的无能,导致短短两个星期的时间,国民党的三支精锐部队就被消灭了。蒋介石为什么会回南京?是因为这个时候蒋介石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了,没有部队可指挥了。
毛泽东的文章,善于把自己的政治见解,结合文史知识予以阐述,描写事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经常用辛辣的语言,揭露敌人, 批评一些负面现象。他的笔锋犀利,善于爆笑嘲讽,嬉笑怒骂,却有深含哲理。令人喜读、爱读。
抗战期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在衡阳城,由于方先觉第十军的坚决抵抗,日军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国民党不善于发动民众,第十军将士虽然英勇,却因孤立无援,在给予日军重大杀伤后,衡阳城最终失守。
针对国民党片面抗战,不依靠发动群众的一贯做法,毛泽东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政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据《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一文:
可是国民党先生们啊,这些大好河山,并不是你们的,它是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聚族处于斯的可爱的家乡。你们国民党人把人民手足紧紧捆住,敌人来了,不让人民自己起来保卫,而你们却总是“虚晃一枪,回马便走”。
毛泽东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第十军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由于国民党不依靠发动群众,难以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单纯依靠军队作战,最终失败。
由于国民党高层害怕把人民群众武装起来,一贯坚持单纯依靠军队作战,所以在日军疯狂进攻时,就远远没有八路军那么机动灵活,得不到群众的广泛支持,部队的作战方式就显得比较机械呆板,经常吃一些莫名其妙的败仗。
毛泽东一直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也是八路军在对日作战中,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当时,中国作为弱国,只有坚持全民族抗战,才能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毛泽东接着指出,国民党的政策,已经非改不可了:
情形依然与过去一样:“万事齐备,只缺一个国民党政策的改变。”……国民党政策若无根本改变,则前途的危险可以预见,战事必将继续失败,野战军必将更受损失,平汉、粤汉两路必被敌人打通,苏皖浙闽粤赣诸省必将为敌切断,大后方的抗战基地必将大大缩小,兵源财源必将愈益困难,国际地位必将日益低落,各种危机必将日趋尖锐。
表面上看,衡阳城陷落,是一种军事上的失败。但毛泽东看到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国民党的政策,需要做出彻底的改变了。
毛主席的文章,带有很强的时政性,他的许多文章是以新闻稿的形式出现。其目的不是为了文艺创作,但却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因此他的文章,受众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二,睿智的幽默,意趣横生。
毛泽东作为领袖人物,无论在写文章或者平时,却总是平易近人,他的语言睿智幽默,魅力无穷。一些非常严肃的话题,经过他说出来,能够使人放松,同时给人以启迪。正如钱钟书先生所云:
“幽默减少人生的严重性,决不把自己看得严重”。
早在1929年,毛泽东为红四方面军干部制定《教授法》时,就规定:“说话要有趣味。”在他的语言中,幽默和趣味性是无处不在,一以贯之。有的幽默使人会心一笑,有的幽默中夹杂着讽刺,令人印象深刻。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有些同志对此不太理解。此时,如果笼统地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来教育大家,有些同志一下子可能不能接受。因此,毛泽东在给抗大学员讲课时,风趣地以“毛驴上山”形容蒋介石。
陕北毛驴很多,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驴子会踢人的,我们又要提防它,这就又要联合又要斗争。
毛泽东是幽默大师,是睿智的“段子高手”,经常使用一些大白话来说理,使人深思之余,又忍俊不禁。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与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话时,评价了王明在抗战初期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观点。
抗战期间,毛泽东始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而王明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因此,毛泽东幽默地嘲讽王明是“梳妆打扮,送上门去”,拼命迎合国民党。而蒋介石却毫不领情。“梳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王明,反而被蒋介石“一个耳光,赶出大门”。
毛泽东还故意反话正说,说王明是“教授”,是“无价之宝”,令人忍俊不禁之余,对王明的错误路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据《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一文:
我们还要选他(王明)当中央委员。他是我们党的教员,是教授,无价之宝,用钱都买不到的。他教育了全党不能走他的路线。……在和国民党合作中,他是“梳妆打扮,送上门去”,一切都服从国民党。……。我们纠正了这个错误。蒋介石也“帮助”我们纠正了错误。王明是“梳妆打扮,送上门去”,蒋介石则是 “一个耳光,赶出大门”。蒋介石是中国最大的教员,教育了全国人民,教育了我们全体党员。他用机关枪上课,王明则用嘴上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根据地建设。 他幽默地把根据地比喻成人的屁股,因为,人没有屁股就没法坐下来,同理,革命也离不开根据地:
“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家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
当时,许多红军战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如果给他们讲一些很深的道理,大量使用书面语言,许多战士可能不一定能够理解。毛泽东的说理,幽默风趣,浅显易懂,非常接地气。使人一听就豁然开朗,战士们也容易接受。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毛泽东始终强调:文章是写给人看的,话是说给人听的。所以他对那种“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卖弄学识、故弄玄虚的文风,深恶痛绝,非常反感。
我们看蒋介石的文章,经常文白混杂,似乎学问高深。而毛泽东文章很多都是平白的语言,那么,是不是毛泽东古文功底就不深,只能说大白话呢?
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毛泽东有很深的古文功底。1916年,尚在游学的毛泽东,在写给友人的《致萧子升信》,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描写沿途的风景,大家可以看看青年毛泽东的古文功底:
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欲以取一笑为快,少慰关垂也。
大家觉得毛泽东的古文功底怎么样呢?
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的研究非常深。他是文化大师,语言大师,杰出的诗人。毛泽东一生作了大量的诗词,许多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大家从毛泽东的诗词中,也能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功力,绝非凡人可比。但他平时写文章、讲话时,不愿意使用一些晦涩难通的语言,尽量使用一些大白话,让大家更容易接受、理解。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三、精妙的比喻,形象生动。
1939年7月9日,毛泽东对即将上抗日前线的华北公学(也就是后来的华北联大)同学讲话时,妙用了《封神演义》的情节,把共产党战胜敌人的方法,比喻成元始天尊的法宝。他说:
“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予他‘杏黄旗’、‘打神鞭’、‘方天印’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件法宝。”
这三个法宝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944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对第一期党校培训班营以上干部讲话时,着重讲述革命斗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他形象生动地用松树和柳树作为比喻,其说理浅显易懂,令人不禁耳目一新,听之顿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个共产党员,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就在哪里活起来。但是柳树也有弱点,就是随风倒,软得很,所以还要学松树。松树的劲大得很,到冬天也不落叶子。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有灵活性。斯大林说过,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什么是特殊材料呢?就是松树和柳树结合起来,像柳树那样可亲,人人喜欢;像松树那样坚定,稳当可靠。这样人民群众就会成群结队地围绕在我们身边。
毛泽东又是一名漫画高手,他讽刺党八股,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现在,有些机关公文中,形容要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经常比喻成“学会弹钢琴”,而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就是毛泽东文章的一大特色。我们现在一些经常撰写公文的同志,是否也应该多向毛泽东学习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呢?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这种比喻的好处是:能够一下子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令人印象深刻,过耳不忘。比起单纯的说教,更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也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时,毛泽东教育人们要打消幻想,准备斗争。他以“请客吃饭”作反面比喻。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1956年,毛泽东在知识分子会议上,谈到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非常形象地以羊肉,南京板鸭等作为比喻,他说:
搞社会主义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鸭、云南火腿不好吃,不能使物质的花样少了,布匹少了,羊肉不一定照马克思主义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羊肉、鸭子应该更好吃,……否则我们在羊肉面前就没有威信了。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不代表穷,不代表生活品质的下降。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毛泽东把帝国主义比作纸老虎的论断,已经成了经典的比喻。不仅是帝国主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表面上看起来吓人,但是色厉内荏,经不住风吹雨打。
1956年7月14日,毛泽东同危地马拉前总统阿本斯谈话时,提出了《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美帝国主义)外表很强,实际上不可怕,纸老虎。外表是个老虎,但是,是纸的,经不起风吹雨打。我看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但是,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虽然并不可怕,只是一只纸老虎,完全可以战胜。但它也是有牙齿,有爪子的。不经过斗争,帝国主义不会自然消灭。
所以,正如在朝鲜战场上采取的“零敲牛皮糖”的战术一样,对纸老虎也要一个牙齿一个牙齿的敲,一个爪子一个爪子的拔。
“积小胜为大胜”,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战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如此,抗战时期如此,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也一样如此。如此则无往而不胜,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消灭不了的敌人。毛泽东相信,只要坚持斗争,方法得当,就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总有一天,纸老虎会被消灭的。但是它不会自己消灭掉,需要风吹雨打。
……它有爪有牙。要解决它,就要一个一个地来。比如它有十个牙齿,第一次敲掉一个,它还有九个,再敲掉一个,它还有八个。牙齿敲完了,它还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认真做,最后总能成功。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虽然看起来凶恶,但是中国人民有抵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只要组织起来,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1953年9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总结“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时,形容人民踊跃报名参军,要求参军的人多了,入伍审查就很严格,就像“挑女婿”,甚至比“挑女婿”还要严。
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人民踊跃报名参军。对报名参军的人挑得很严,百里挑一,人们说比挑女婿还严。如果美帝国主义要再打,我们就跟它再打下去。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四、论述从引经据典开始,发人深思。
毛泽东的知识非常渊博,用浩如烟海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不仅对马列主义理论有深刻的研究,对历史、文学等方面也涉猎极广。他批评有些同志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
“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
他的文章用典丰富,却绝不卖弄学问,而是巧妙地利用一些典故,进行说服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毛泽东始终孜孜不倦地研习历史典籍,他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个人藏书近十万册。除了日常处理政务,他几乎须臾不可离书,在他睡觉的床上,有一侧堆放了大量的图书,方便他随时翻看。
毛泽东的文章虽然看上去常用平白的语言,但其实这都是建立在他知识储备极其雄厚渊博的基础上的。这才使他能够轻松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他把从外国借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扎根于中国,真正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他的知识储备,古今中外,从孔夫子到拿破仑,无不有所涉猎,并大量精通。这是一种真智慧,大智慧。
毛泽东早年曾经说:
“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他总结的“三先三后”的为学之道,确为学习方法的精髓,是值得我们一生借鉴、遵循的学习良方。
毛泽东喜书、爱书是一以贯之的。在井冈山时,后勤部门知道他喜欢随时翻书,专门在他衣服上做了两个大口袋,让他放书。
部队攻打茶陵时,在清末进士谭延闿的老家的藏书楼上,发现了《三国演义》等藏书。毛泽东得到这些书后,高兴地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了,快乐不可言!”
由于他的知识储备如此深厚,所以他的许多文章和演讲都是先从引经据典开始。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1959年4月,毛泽东在向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同志通报当前的形势时,针对炮击金门期间,存在美军军事威胁的情况,他说:
“我们祖国的土地……。我看要奋斗下去,什么威胁我们都不怕”。
每当此时,他的开场白,往往是先引经据典。他先讲了一个《聊斋志异》中“狂生夜坐”的故事:有一个狂生,晚上读书时,有鬼吓他,从窗口伸出长舌头,以为这样就能把书生吓走。鬼没有想到,书生用笔把自己脸画成张飞的模样,也把舌头伸出来吓鬼,那个鬼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毛泽东绘声绘色讲了这么一个不怕鬼的故事,目的是启发大家勇敢地面对威胁和挑战。他说: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不要怕鬼,你越怕鬼,你就不能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
大家听了他的故事,哈哈大笑。个别同志可能存在的对美帝国主义的恐惧心理,顿时一扫而光。
毛泽东继续予以充分阐述:
“我们不怕鬼,所以炮击金门、马祖。这一仗打下去之后,现在台湾海峡风平浪静,通行无阻。”
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他深入阐述了精兵简政政策的重要性。在当时,有的根据地的同志们对中央精兵简政政策认识不够,执行不认真,不能很好地理解精兵简政和时局以及党的政策的关系。对此, 毛泽东接连引用了《西游记》铁扇公主和柳宗元“黔驴技穷”的典故。
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毛泽东不仅自己对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也要求其他同志多读读历史典籍,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引用韩愈的话比喻说,人如果不通古今,和牛马一样,只不过穿了衣服而已。所以,同志们既要了解当下形势,也需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他指出: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裳一样。什么叫‘古’?‘古’就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通古今就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几乎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他不仅自己深入其中,对自己的子女也有这方面的严格要求。19抗战期间,他给毛岸英、毛岸青寄去了《三国志》、《高中外国史》、《中国历史教程》等书籍,要求他们学习。1947年9月,他给毛岸英写信说:
“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
毛泽东认为:作为一个正常、健全的人,是需要懂得一些历史知识的。
对于年纪比较大点的人,毛泽东引用了一句古话:“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人到了55岁,体力精力并没有太大的衰退,而学识、经验却都已达到了巅峰。孔子55岁才开始周游列国,所以,年龄大并不成为拒绝学习的理由。
“我们干部中间,有一些年纪比较大一点的,他们以为年纪大了学习没有希望,我以为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年纪大一点谁说不行呢?有句古话:‘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那末,你若是五十四岁的话,还是青年呢!”
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

你可能感兴趣的:(毛主席的神来之作,讽刺、幽默、借喻、引典,处处精妙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