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800万老漂族,该在哪里安度晚年?

“早上6点起来做早餐,老伴送大宝上学,我带二宝去幼儿园,上午打扫三居室,中午和老伴吃完饭马上去超市准备晚餐,下午三点两个人分别去小学和幼儿园接孩子。一周至少五个晚上大宝都要学街舞、奥数和英语,有时候老伴带着大宝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

这是北京照料外孙的两位老人每周要面对的庞杂工作。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短片——《第二春》,片中讲老人为了照顾孩子、孙子,奔赴大城市,却在暮年和老伴过起了异地生活。

越来越多的报道将大龄异地恋推向幕前,这一大群当事人被称为“老漂族”。

老漂族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中国的老年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走出了和整体完全不同的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9%上升至2015年的5.9%。

无论是过去的年轻流动人口日渐老去,还是老人随着子女加入了流动大军,对于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的一线城市来说,老年流动人口成为越来越需要关注的群体。  


一、 “老漂族”的画像

根据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从年龄上看,老年流动人口相对较年轻,平均年龄66岁。

从户籍来看,约59%的老年流动人口来自农村,其余41%来自其他城镇。

从教育水平来看,几乎一半的老年流动人口仅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

从性别上看,女性老年人的占比为41.9%,低于男性老年人。

此外,八成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处于在婚状态。

在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传统思维模式下,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二、为何而“漂”

国家卫健委相关报告指出,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

这样看来,老年流动人口群体规模的扩大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代际支持的现实投射。

正视中国当前的家庭结构和公共托育服务的现状,绝大多数老年人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起隔代照料的重任。


三、漂的“代价”

在异乡生活对老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中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异地生活状况并不是很乐观。

62.9%的老人没有在原籍地身体健康,58.87%的老人感觉没有在原籍地快乐。

他们中仅有一成的人愿意和本地人交朋友,感觉到本地人愿意和自己交朋友的比例甚至不足一成。

大多数老人没有参与社区活动,迁入地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强。

年轻夫妻下班回来后,要么看电视、玩手机、逗孩子,要么还是忙工作,很少和父母沟通,子女无法给予老人心理上的陪伴。

除了心理上的落差,现实对这些老漂族的体力也提出很高要求。

照顾孙辈需要耗费体力、占用大量的睡眠时间,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事实上,老年流动人口中,建立健康档案的仅占26.5%;即使到了该住院的地步,仍有18.27%没有及时住院。

老漂族最怕生病,自己倒下后将面临医院床位紧张、费用高、子女上班忙、孙子没人带等现实问题...

的确,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侧重物质和服务保障,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需求尚未重视。

除了有关部门和社区需要给予帮助外,子女作为直系亲属,应该多一份担当,日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多给他们一点关爱,无论在哪,都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晚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1800万老漂族,该在哪里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