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框架”和“故事四要素”角度看《拆弹专家2》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刘德华最新的电影《拆弹专家2》,总体印象并不输给第一部(虽然我已经不大记得第一部演了啥)。电影里有关爆炸的场面和建筑物被摧毁的特效很震撼,尤其是刘德华一人半蹲在青马大桥桥面等待列车驶来的大场景镜头令人心潮澎湃,一个超级英雄就此诞生。

一个超级英雄的出现,不由得让我回忆起前几天看过的《学会写作》一书里面有关“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章节。我们不妨用书中介绍的故事技巧,浅浅剖析一下这部电影的故事框架和叙事脉络。

《学会写作》一书里,作者先引出了美国作家杰里克里夫的观点:

形式最纯粹的故事仅需要三个要素——冲突、行动、结局,即人遇到了麻烦,这是冲突;他必须去解决麻烦,这是行动;最后他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这是结局。我们可以把所有故事都拆分成这三个要素。

就拿这部电影来说,或许也符合这三个要素:潘乘风因为执行任务失去了左腿,尽管他努力康复,但还是未能如愿回到警队,这成为了整部戏里最大的冲突点,主角也由此开始了报复社会的行动,最终在行动中他良心发现,收回野心,回归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正能量结局。

就这样匆匆从理论层面解释了这部戏似乎有点草率。接下来我打算用书中引用的另一个人的观点再略作分析。

书中提到一名叫许荣哲的台湾作家对于故事框架的观点:一个经典的故事框架包括目标、阻碍、行动、结果、意外、转折结局。

只要任何人回答下面七个问题,就能在三分钟内构思一个故事,七个问题分别是:①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②实现目标的阻碍是什么?③为了实现目标,他会如何努力?④结果如何?⑤发生了什么意外?⑥意外发生后,情节如何转折?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请允许我试着解答一下许老师这部电影里的这七个问题。潘乘风(刘德华)的目标是,在片头意外发生后依旧成为一名出色的拆弹队员,只不过迎来了当头一棒——警队以他成为残障人士为由不允许他继续从事拆弹工作,这让潘乘风大为恼火,为了报复社会他选择成为了一名恶势力成员,结果他们勾画了一场以炸掉香港金融中心和香港国际机场为目的的自杀式爆炸事件。没想到潘乘风在中途被警察捕获,眼观坏人的作恶让潘乘风良心发现,以一己之力将自己参与的恐怖事件作古,自己也寻得解脱。

如果说上面的两个框架决定了故事的整体走向,那如何把故事说好,则运用到了写故事的四要素,分别是:一、故事要有主题;二、要不断制造麻烦;三、人物要有性格;四、故事要有细节。

如果你的故事里有这四个要素,那就一定是个讲出花的好故事。

这部电影里,故事的主题无疑是潘乘风返回警队不成的复仇之路,没有他的复仇就串不起整个故事的走势;不断制造麻烦上,可以戏中看到大大小小的枪击场景,各路炸弹爆炸的爆破场景,特别是在潘乘风的隔屏注视下,悍匪将昔日同僚一枪一枪折磨致死的镜头;在刻画人物上,刘德华将角色情绪的迸发,面对最终难题时坚定的眼神都展现的入木三分;细节嘛,我尤其留意到导演设置了一个潘乘风在悍匪基地现将定位表摘下,看完直播后再带上,表明他内心心态转变的镜头。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部电影套用了故事叙事的哪个套路。这无疑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好莱坞式套路——主人公孤军奋战解决棘手的问题,或者是主人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最后以大团圆结尾。

可惜香港电影不是好莱坞电影,超级英雄也有灰飞烟灭的一刻。不得不说,戏中有关电脑特效的炸弹爆炸场景令人震撼。影片开头的香港机场爆炸场景、中期的酒店爆炸案中露天泳池中的水如同水银泻地般流出的场景,以及尾声核弹爆炸导致的海面激荡,巨轮摇曳的场景,都看得人大呼过瘾,直叫人感叹科技的力量和工作人员对制作的高要求。

但仍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在制作中还是受到了很多框架的限制,比如潘乘风的性格转变有些牵强(价值观都变了有点夸张),这些匪徒的出身没有交代太清,影片牺牲小我实现大我的情节不免俗套等等。但考虑到该片以主打电脑特效为最大卖点,仍瑕不掩瑜。如果各位想要体验大场面特效,该片应该不会让你失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故事框架”和“故事四要素”角度看《拆弹专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