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是编造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达芬奇小时候,列宁小时候。
这些故事都是编造的,编造出来为了什么,为的是让人奋进,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反正我当时只是为了记住新学的字,列宁是谁都不知道,长时间把他和赖宁弄混了,倒是课本上的漫画儿记得很深。
成长后,总觉得有一些不对劲儿,没有深究。有次吴军说,民间科学家没有基础,他们在那里试多少次,也没有够到基线。
中央10有个节目《我是发明家》,我看得津津有味,讲述各地的能人,不断改造机械,最终解决问题的故事。
经吴军这么一说,还真是如此。他们很少有图纸设计,计算等,都是依靠经验。我从事相关工作,当时还感叹人家真是用心,不断改良,省时省力,其实只不过是在低水平重复。
想想歌唱大赛吧,娱乐性强,可是根本不专业,多少人唱歌是自己摸索的,同样的,我们踢足球,都是爱好而已。
既然这些可以随心所欲,那投资总是得认真点吧。想想散户的行为,和民间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燃烧自己,成就别人。
2 不能做
虽然有时候不知道要做什么,一定知道不能做什么。
比如,犹豫是否要打开电视的时候,手都碰到电视开关了,又拿来了。王者荣耀已经打开,又关闭了。
大脑会告诉自己,这些对成长用处不大,还是去锻炼吧。
可能自律是因为想明白了时不我待,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吧。
3 工业革命
吴军讲工业革命,听得上瘾。一些故事就在我身边,可是没注意过。比如,奔驰汽车,宝马汽车的来历。原来宝马汽车的创始人是做内燃机的,用在飞机上,后代创办了宝马。正好今天读到一篇文章,《暗知识》的作者,提到自己的导师,说很牛,具体怎么牛忘记了,但他的导师的导师的导师。。。是高斯,再往上推,是莱布尼茨。
知道以后该怎么吹牛了吧,那就是不吹学问,吹导师。不过这倒是给我增添了点新鲜感,恰巧有人问起吴军,我们大学里有没有类似的方法论有人来教。
这个问题很好,也是我想问的,也是我的痛点,上学时,没有哪个老师讲过伏特是怎么回事,上来就解题。自然学生们对高斯,莱布尼茨没什么好印象。可如果和学生们讲一些科技史呢,讲一讲师承,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做学问的方法论,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兴趣的。
可是我们似乎秉承了苏联的方法,文理分科,背诵。自然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背诵,因为我们浸润其中,感同身受。科技就不是背出来的了,欧洲多年的好传统,没有一位老师讲出来,痛惜啊。
更痛惜的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些方法论是什么!
科技史和方法论
4 电
我发电,对于电的历史反而不熟悉,这能怪谁呢,课本上经常略过,单位有展览馆,也没有去过。
不过,知道了电的历史,可以更好的俯瞰科技。
富兰克林不仅通过各种实验得出,雷电也是电,还得出电流单向流动。
后来有了电的储存,电的传输,发电机电动机。到了麦克斯韦,建立起电磁学,因为他用一个公式把电磁光结合到了一起。
经过七十多年发展,电开始大范围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离不开电。用的理论还是几十年前的。
对于电,爱迪生是直流电,特斯拉是交流电。他们俩争的是商业利益。这就像复杂指令集和简单指令集,会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轮流风光。
说到这里,不禁想,互联网出现的时候,有很多技术创新,如何能提高成功概率呢,区块链领域,这么多尝试,又如何识别呢,就拿EOS来说吧,又怎么保证它就是未来的方向呢,万一像发明内燃机的那位一样呢,只卖了700台。
飞机的技术突破不在于振翼,而是分为三个:动力,升力,操控。这就指明了方向。同样,区块链的技术突破可能也在等待,可能已经成熟了,就是比特币,只是需要场景。
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这么想的都是犯了让飞机飞起来之前那批人的错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让人工智能代替人做重复繁琐的工作,人来思考。
5 韭菜
真相往往事与愿违,想想“挤”就知道了。
重读《韭菜的自我修养》,发现了之前的思路,我为什么一直留着现金,可能就是笑来说过一定的留有预备金,这给懊悔的自己减轻了一点负担。
一本小册子能有什么神奇的呢,值得你反复看。这书啊,是越薄越好。清兵入关,读的是《三国演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里面的每一句都被他们记住了,而每一句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大道至简是对高手而言的。
最近瑞达里奥出版《债务危机》,核心就是债务产生周期。
再读一遍,我发现,原来我读书怎么会这么仔细,怎么那时候会有那么细腻的心思。看着那些注释,都佩服自己。
有两点没有注意到,一是手机驾驶模式这事,书里提到这事,我竟然没看过一样,可能无关主旨吧。
还有一个,提醒,熊市买买买,牛市一段时间之后,就要慎重了,这个慎重,我理解是要卖。
年轻时的李笑来也买卖,大家不能像他一样拿住不动,可以像他一样学习。
最近有人总说他,我认为单从书里,就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好人,而病人笨蛋由于不理解他,诋毁是常有的,和郭沫若这种人不同,改变别人生活的人,很好。工业革命这么重要,就是因为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笑来的书,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次工业革命。
6 配给制
读到德国战争期间,不得不实行配给制。
不由得担忧,依据什么配给,进而担忧自己的社会地位。《北平无战事》里,大学生们都没有吃的,行长和教授却有牛奶。并非说不合理,而是如何让自己能够有人身安全,不饿着不冻着。
这就像是一家公司改制,对于底层员工,一定是不对称的,首先就是信息不对称。
如何摆脱呢,只有逆袭。打败银行柜台的,不是更好的柜台,而是微信和支付宝,打败微信和支付宝的,不是更好的支付,而是加密资产。
逆袭不容易,吴军讲,新技术的出现,是对行业的帮助,因为有些行业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比如农业,比如冶金。人工智能出现后,不一定想着切入到那个行业,而是想着如何应用到本行业。
回到电力也是,如果人工智能,大数据很成熟了,那么发电效率就提升了,现场设备就更智能了。
但还要意识到,互联网出现后,很多新的产业,是原来不存在的,人类的需求不断被激发出来,这是机会所在。
听到不能切入其他行业,我还是挺失落的,因为自己一直是想要跨越的,如何跨越,还处在迷茫期。
比如,自己想要专业起来,可是理解速度很慢,就拿投资来说吧,自己也知道把那些大部头读一遍,会更好,可就是没行动。哪怕动一点也好呢,一想汪洋大海,就退却了。
投资梳理,往往不美。每当我看这些的时候,心里会怀念唐诗,如果用同样的时间背诵唐诗,对人生也是提升啊,看看《诗词大会》的选手们,好生羡慕。可如若让我背诵唐诗,也认为是浪费。
有用,美。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呢,至少到现在,我没有读出编程的美来。
7 套牢
张三九说到“套牢”这个词,我也有这个毛病,心想他从哪里学来的这些能力呢。
后来读《韭菜》,原来笑来老师讲过,可我就和没看过一样,因为没有了解基理。
为什么人们会有套牢的思想,进而觉得解套。
首先,短期。人们喜欢立竿见影,买了之后涨就很舒服,只要涨,降呢,不低于购买价格就好。短期思维造成短视,眼里盯着的都是波动,有几天我就是那样,一直盯着,希望涨。现在我也看行情,只是再降也没什么了,因为知道是上涨周期中的波动。
再者,炒。看见什么涨了就炒什么,这种做法开始我还挺羡慕,因为熊市还能挣好几倍,转念一想,那不是我的机会。通过“分析”,我认定币市前三是值得投资的,其他的我过滤掉。
大市场,和自己的购买价格没有关系,自己在“解套”出卖,不影响行情和周期。所以,要排除这种思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什么方法呢。
“心理锚定”到哪里好呢。那就是摆脱自我,认识客观。
8 预期
当你做一件事时,比如买车吧,大家都会有预期,一般预期是比较高的。
一旦你买下来,就这样了。
结婚也一样,大学毕业也一样。
应该怎么办,不断突破预期。
买了之后,当成起点,大学毕业之后,当成起点,每一步都是起点,预期就会不断增长。给自己,不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