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_第1张图片
莫提默·J·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了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一方面囊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如何阅读一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修改。因此,本书在1970年新版本由两个人共同署名。

阅读的层次

四种层次的阅读,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

  • 基础阅读:或称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在获得一定数量单词量基础上,可以顺利阅读一个句子、一篇文章。在这个阶段,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 检视阅读:它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本阅读的功课。在这个层次上的目标,从表面去观察一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能教给我们的一切。在这个阶段,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 分析阅读:它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它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是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一个分析型的读者一定会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系统的问题。

  • 主题阅读:或称“比较阅读”。它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该层次中读者通过阅读一系列书籍,列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话题。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或称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基础阅读分为4个阶段:

  • 第一阶段:阅读准备阶段 - 学前教育或幼儿园学习经历;
  • 第二阶段:认字,学习读一些简单的读物(看图识字,识字量在400字左右);
  • 第三阶段: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将学会不同目标与不同领域的阅读法(如科学、社会学等),同时因好奇要”扩大视野“的阅读。
  • 第四阶段: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它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本阅读的功课。

检视阅读分类

检视阅读有两种:一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一种,粗浅的阅读。

  •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若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1.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 研究目录页
    3.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 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 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 最后一步,把书本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什么叫对的方向? 判读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阅或思索。

阅读的速度

  • 阅读的速度,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能读的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要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恰当的。

    逗留和倒退 不但浪费时间而且降低了阅读的速度。

  • 如何训练快速阅读?

    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运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多到那些字句了。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读前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

在检视阅读过程中,提出4个主要的问题:

  •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找出本书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
  • 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 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由道理?
  •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过程中做笔记,读后写感想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那么在读书过程中,勤于做笔记,读后写感想。

  •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情?

    1. 保持清醒 - 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
    2. 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 - 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3.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 三种做笔记方式
    针对阅读层次不同,做笔记的方式也不经相同

    1. 结构笔记: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细节;
    2. 概念笔记:在做“主题阅读”时,即就同一主题,阅读不同的书时,需要将记录书中所表达的意思,同时在书中旁白标记其他书的“书名”、“页码”;
    3. 辨证笔记:针对一场讨论情景的笔记
  • 通常做笔记采用的方法

    1. 画底线 : 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画下划线
    2.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 : a、再强调一遍(着重强调);b、强调内容太长,画底线太长。
    3.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 : 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
    4. 在空白处编号 : 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 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
    6. 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7.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书前的空白页最好是用来记载你的思想。

在读完一本书后: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个人的索引,再前面的空白页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

培养阅读习惯

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习惯通过不断练习养成。

  • 知道一项艺术规则,并不意味着养成了习惯。

    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

  • 由许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

    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养成一个习惯的复杂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许多个不同的习惯。在达到一个程度时,每个分开的动作自然会压缩、连接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动作。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它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

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什么;
    3.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1.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2.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4.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1.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2)不要争强好胜,非辨到底不可;
      3)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2.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在第一阶段,作者提出以下内容需读者好好寻找答案:

  • 1)依照书的种类主题来分类
  •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什么
  •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简要的说:本书属于何种类型?本书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本书内容,并列出本书大纲?

1、书的种类和主题的分类

通过识别书及主题的种类,以便于读者更好理解内容以及读此书的方式。实用性 和 理论性作品?

  • 什么是实用性 和 理论性作品
    “理论”意味着空想或不可思议;“实用”代表某种有效的东西,即可以换成金钱回来。

  • 实用性 和 理论性 作品的区别
    理论的作品,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任何一本书,如果主要的内容是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那这种传达知识的书,就是一本论说性的书。

    理论性的作品通常分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等等;

    1. 历史:是记事,在处理一些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真实事件。科学:不会太在意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的事,科学家寻找的是定律或通则。
    2. 历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站在各自的角度研究、传递他们的知识。就如:在上历史课、数学课、化学课一样,教师们用不同的方式在教学而传递知识。读书也如此,我们要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种类的书。
  • 如何分辨 实用性 和 理论性作品

    1. 通过书名;
    2. 通过“前言”、“索引”以及“重点摘要部分”;

2、通过简要叙述本书内容,说明本书在谈什么

从书名、序言以及重要摘录可以了解本书在谈什么? - 而要很好的完成该部分的工作,就需要读者对主要部分按顺序以及关联性进行排序。

3、列举出本书的大纲

​ 无论如何,读者得自己拟纲要就对了。作者拟定了纲要,以写出一本好书。而你则要拟定你的纲要,才能读得明白。

  • 在整理大纲时候需要注意:
  1. 读者在整理大纲时,用不着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
  2. 一本书的整体精神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没有哪一种一定对。当然,某些诠释因为够精简、准确、容易理解,就是比另一些诠释好。
  3.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血肉,就是为纲要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
  • 根据第三个规则,可以有一套运用的公式:
    1. 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 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
    3. 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等等。

4、确定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通过提问找出作者的问题,针对“理论性作品”和“实用性作品”提问的内容:

  • 理论性的问题:

    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或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时间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 实用的问题: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

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通过书中“关键字词”、“关键句子”就作者论述的主旨达成“共识”;再次架构出本书结构,确定作者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与作者达成“共识”,那么读者需要去找出“关键字词句”、作者的“主旨”、“论述”的内容。本阶段的重点:

  •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 从最主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 找出作者的论述,创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来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找出关键字,达成共识

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商业谈判中,双方找出共同的词义,就是达成了“共识”。而读者与作者达成共识,也是通过共同的“词义”实现共识。也就是说:词义是可供沟通的知识的基本要素。**词义:**可以定义为没有模糊地带的字。

沟通是一个人努力想要跟别人分享他的知识、判断与情绪。只有当双方对一些事情达成共识,譬如彼此对一些资讯或知识都有分享,沟通才算成功。

语言并不是完美的传递知识的媒介,在沟通时会有形成障碍:

  1. 词或单字通常情况下含有多种含义;
  2. 因为作品类型、作者风格的不同,对书中所需要阐述“关键字”表现形式及方法各不相同;

为此,读者需要“具备诠释能力的阅读”,即在该阶段主要任务是:1)识别、处理文字含义,2)处理语言背后思想含义。

  • 找出关键字的2种方法:1. 带有着重符号;2. 作者在书中花费比较多的篇幅讨论的“内容”;3. 注意领域中的专有名词(虽然不能完全统一)
  • 处理语言背后思想含义:阅读过程中,通过了解作品背景、时代以及联系上下文方式,便于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要较好把握语言中的关键字和含义,唯有“多练习”。通过多阅读,读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书籍,能很好掌握“字义”、“词义”。

阅读的意义:1)为娱乐而阅读;2)为获得资讯而阅读;3)为追求理解力而阅读。

事实上,一本书之所以能给你带来新的洞察力或启发,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如果你不能自己努力去了解这些字,那就不可能学会我们所谈的这种阅读方法.

文法与逻辑是艺术,它们和语言有关;语言与思想有关,而思想又与语言有关.

找出重要句子,抓住主旨

书的世界与生意的世界一样,不但要懂得达成共识,还要懂得提案。在诚实的交易中,一个人提案,就是声明他准备依照某种模式来做事的意图。

书里的提案,也就是主旨,也是一种声明。主旨所声明的是知识或观点。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叙述句”或“疑问句”来表达主旨。

如何找出书中重要句子,从而抓住作者的主旨?

  1. 一般重要的句子都会着重凸显出来;例如下划线、字体颜色等等;
  2. 对于复杂的内容,主要表现作者在肯定什么?或者作者在否定什么?以及它们的理由是什么。

检查是否理解“主旨”的最佳方法:用自己的话来说。

找出论述,明白主张

论述作为“逻辑单位”,它是一系列先后有序,其中某些还带有提出例证与理由作用的主旨。

如何一个好的论述都可以作成简要的说明。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读者有义务去架构出来。读者通过一些段落、句子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阅读的过程,是大脑不断活动,能跟作者达成共识,找出他的主旨或主张,从而了解作者在论述什么。在此以下阅读规则:

  1. 要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来一些声明;(声明、理由、结论)
  2. 区分两种论述:归纳法(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演绎法(以连串的通则证明共通的概念)
  3. 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解决了什么问题

从已经收集的材料(重要的词、句子,作者的论述等),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哪些解决了?这个过程是对作者主张或观点的汇总与总结。

第三个阶段: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作者书中阐述,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节”以及“评论”观点的的标准。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主旨:

  1.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2)不要争强好胜,非辨到底不可;
    3)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2.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批评式阅读下的礼节

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主动式阅读不会已经了解书本内容而停顿下来,需要做一定的评论,甚至批评。
在对话过程中,需要读者遵守思维的礼节:阅读时,只要斟酌与考虑;阅读后,理性做出评论。

  • 受教是一种美德

    受教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受教是一个人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否则不可能学到任何东西;受教并不是让读者卑躬屈膝接受作者的主张与观点,而是阅读后需要自己去分析理解、去评论;光是努力阅读、做笔记,并不能称得上是受教。读者需要懂得阅读后如何评断这本书。

  • 切勿争抢好胜

    阅读的过程,首先认同作者观点,再是接受作者观点的过程。也就是说,作者需要让读者“了解”他的主张与观点,再进一步说服读者接受。

    好的写作和阅读,都是以文法与逻辑的原则为基础规则。在这基础规则下,读者能较好的“了解”作者的主张与观点。 那么如何说服读者呢?修辞手法。作者通过修辞手法,不仅让别人了解我们,也让别人认同我们说的话。此时,作为读者对作者修辞的技巧又应该做出如何反应,即准备作出评论。

    在“评论”前,读者一定要做到“我了解了”。“我了解了”就是把前2阶段内容很好的完成了,在此基础上,若读者不同意作者的主张或观点,要理性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非辩驳或争论。

    “评论”或“辩论”不在赢为目标,而更多在于学习。回过头想想,起初为什么读这本书?

  • 理性评论,求同存异
    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
    一个人在与别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希望达成共识。人们随时要改变自身的观点与认识,在”争议“过程中,寻找共识,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
    知识与个人意见的区别?如果一个作者的主旨没有理论基础,就可以看作是作者个人的意见。一个读者如果不能区别出知识的理论说明与个人观点的阐述,那他就无法从阅读中学到东西。

打开批评观点正确方式

在读懂一本书后,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或主张,不带有“偏见”的情况下,“公正”的进行“评论”或“辨论”。需要满足3个前提条件:

  1. 争辩时不带入个人情绪;
  2. 请先把你的前提或假设说出来。 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
  3. 清勿要带入派别之争。争论时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

在这3个条件前提下,对作者可以作出以下回应:

  1. 你的知识不足
  2. 你的知识有错误
  3. 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4.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不管读者对作者作出以上那种回应,请读者“摆事实讲道理”。

主题阅读

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T-读书笔记,学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