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要学会让孩子纵情奔跑

人生其实最像一场马拉松,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点,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即使一开始跑在前面的孩子,他们的动力如果无法来自自身,而是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和期望,那人生从小就少了自发性的热情,最后还是无法将人生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奔跑的孩子

从2000年开始,“国际学生评量计划”陆续公布的三次测量报告让芬兰这个不起眼的“小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因为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太出色了。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

是什么让芬兰学生这么优秀?全世界的教育专家都急切的想知道答案。


一.先见林 VS 先见树


我们习惯的教育是 “先见树,再见林”,但芬兰,或不少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则是“先见林,再见树”!

“先见林”与“先见树”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先见林”,能够让孩子先了解到事物的全貌,从而在宏观上有一定的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现在已经做到什么程度了,这样就会对学习一直充满兴趣。“先见树”,孩子可能已经在既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因而错过了能透过一株株高耸树木,望见整座丰硕美丽“森林”风貌的喜悦!

例如,芬兰的“花式溜冰课”基础教学,是老师先在一堂课里示范、教导好几样姿势、技法,且一个动作顶多教8到10分钟就换另外一个动作。短短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就会接触到四五种技法和概念。而如果换在中国,肯定是一种技法完全学会后再去学习下一个,因为我们急切的要见到成果!

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场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一段一段的机械式操练,固然能让孩子们一时之间在分数上比个高下,但对启发与养成一生的学习乐趣毫无帮助;只能让大家在害怕输在起跑点的阴影笼罩下,反而看不到学习过程这一片片美丽的学问森林。

一棵树

二.关注人性 VS 关注成绩


我们教育孩子,到底想教给他们什么?

当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大量制造”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之际,芬兰却在几十年前就选择回归人性最基本面,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争,而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

芬兰教育着重理解,着重探索原理,希望孩子们透过教育,知道大部分知识的源起,学会知道要问“为什么”。他们鼓励孩子多问、多了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训练,更从不教导任何快速成功的诀窍。

芬兰人深信,“基础”最重要,只有基础稳固,日后建构更高的楼层才会稳固。因此,芬兰愿意花费许多人力精神在基础教育上,尽量让跟不上进度的孩子或一时学习缓慢的学生,都能有额外的辅导、关怀和资源挹注。

而对比我们中国,我们的班级分为尖子班和普通班,班级内部的学生又分为学习优秀和学习差的,他们被隔离开来,受到区别对待。对待“好学生”,老师温言细语、循循善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对待“差生”,老师恨不得一脚踹开,觉得他们是班级的害群之马,拉了全班的后腿,如果他们从班级消失我的班级肯定会更好!

这些“差生”小小年纪就已被贴上标签,他们又有哪些是心甘情愿地被归到这一类?有多少是制度和师长先放弃了他们,让他们也逐渐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酸?

芬兰对“后进”和“弱势”学生投入更多的心力,这与我们一向只注重、看好“优等生”的心态截然不同。但芬兰实实在在地不放弃相对弱势的孩子,却成为芬兰教育被全球评鉴为最平衡,以及受测学生通过比例最高国家的最关键因素!


独自行走的少年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这千百年来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育基本理念,却在北欧国家扎扎实实地付诸实现!芬兰只有一句“不让一人落后”,而真实去执行之后,却总一直还觉得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的自我激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要学会让孩子纵情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