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到魔性的蜕变

桤木林的沼泽中挖出一具沉睡千年的古尸,人们以歌德诗歌中魔王的名字称呼它:桤木王。

善与恶一直是小说中矛盾对立的一种表现,同样也是小说家们力求在故事中以对立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凸显故事内涵的一种手段,正是因为有了善恶之分,故事才会以人性与魔性的交织与倒错来完美的陈述故事发展的合理逻辑性。

只是当我看过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的代表作《桤木王》后,我不禁产生了疑惑,那个负载着人性的魔鬼是善还是恶?

米歇尔·图尼埃,当代著名的“新寓言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曾出版哲理小说《皮埃罗或夜的秘密》《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桤木王》作为他出版的第二部小说曾荣获龚古尔文学奖,被誉为与诺奖得主格拉斯的《铁皮鼓》相媲美的杰作。

这部寓言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汽车修理厂老板迪弗热富有传奇性的经历:在人们面前我是一个“吃人魔鬼”,只因在二、战时期体内蕴藏的嗜血因子如魔鬼般得到了释放,致使我的身体乃至灵魂如同沾染了魔力一般无法控制的侵蚀着健康、美丽的生灵,最后成为纳、粹政训学校里一个“吃人的魔王”。

那么迪弗热是善还是恶呢?对此疑惑翻译家许钧称:“桤木王”,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性的悲剧,它已经远远超出了非善即恶的二元对立,超出了人性与魔性之间永恒冲突。看完许钧的评价我仿佛明白了作者将其富有象征意义的手法在这个特殊时期描绘出一个“魔鬼”视角到底是为了表达什么了。

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时代背景,在此背景下关于世界、战争、人性等等思考让所有小说家为之反复诠释、探讨,米歇尔·图尼埃也不例外,他以此背景写下一个深陷战争阴霾的迪弗热的人生轨迹,只为向世人呈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作为贯穿整部小说的主要元素“魔鬼”在文中充当着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认识这个世界的角色,作者以其犀利且具有象征意义的“魔鬼”式基调带我们进入主人公迪弗热的人生轨迹,看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吃人的人”,最终化为“泥炭沼人”的演变过程。

整个故事中遍布恐怖、血腥,却只是作者大力渲染下的场景,并非战争中的激烈交锋,然而就是这样的平铺直述,仍让我们从这些琐碎的细节中窥见战争的残酷。在战争中,人的精神被扭曲,肉体被消灭,恐惧和痛苦如影随形。作者以隐喻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人类的自私与残暴,带有极其强烈的神秘而残酷的象征意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人性到魔性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