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识人、用人之法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

(1)喜。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

(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黑者。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将其灌醉以后,观察他的真实性情。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即用物质利益引诱他,以观察他是否能保持廉洁。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即托给他办一些事,看他是否讲信用。

4、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用人之术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为善者,善无不至;挟才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比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为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矣,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这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矣。

凡用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5、《人物志》(魏·刘邵)知人者智之九征八观

九征: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机;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着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颙颙卬卬。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彊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

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九征告诉我们人的性情的内容,全部应验在九种品质的外部表现上。

(1)平正或险邪表现在人的神色上;

(2)聪明或昏暗表现在人的精气上;

(3)勇敢或怯懦表现在人的筋肌上;

(4)强健或柔弱表现在人的骨架上;

(5)浮躁或沉静表现在人的血气上;

(6)悲戚或喜悦表现在人的容色上;

(7)端正或衰颓的形象表现在人的仪表上;

(8)态度的变化表现在人的容貌上;

(9)舒缓或急切的心情表现在人的言语上。


八观:

群才异品,志各异归。观其通否,所格者八。

八观者: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或慈欲济恤而吝夺某人,或救济广厚而乞醯为惠。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愠作,则常度可审。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徵质相应,睹色知名。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依讦似直,仓卒难明。察其所安,昭然可辨。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纯爱则物亲而情通,纯敬则理踈而情塞。

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得其所欲则恕,违其所欲则惑。

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讦刺虽短,而长于为直。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虽体众材,而材不聪明,事事蔽塞,其何能达。

八观告诉我们要根据性情的常和变,多方面,综合地考察一个人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此外,以一个人的短处发现其长处,也是颇有见地的评鉴人材的方法。

6、吕不韦提出“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的知人之智:

八观六验: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近,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则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八观:

(1)人通达的时候就看他所礼遇的人;
(2)人显贵时候就看他所举荐的人;
(3)人富有时候就看他所供养的人;
(4)人听取意见的时候就看他以后的行为;
(5)人闲居无事的时候就看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6)人为君近臣就看他所说的是什么;
(7)人窘迫失意就看他不接受的是什么;
(8)人卑微低贱就看他不做的是什么。

六验:

(1)让人高兴来检验他的操守;

(2)让人愉快来检验他是否邪僻;

(3)让人发怒来检验他的节制能力;

(4)让人害怕来检验他是否保持气节;

(5)让人悲哀来检验他是否有仁爱之心;

(6)让人痛苦来检验他是否意志坚强。

六戚四隐:

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家庭关系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为人。道德经上讲的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都不扫,何以扫天下?!和这样的人相处,就要小心谨慎了。

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他们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狐朋狗友还是良朋益友?通过他的社会关系,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知道他的趣味和情操。

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人识人、用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