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刘备的智慧

春节假期无事,正好电视里重播《三国演义》,难得有时间可以不慌不忙地看完前面二三十集,正好看到陶谦意欲将徐州让与刘备这一段。

在小说里,刘备是个倒霉得不得了,但是运气又好得不得了的人。曹操统一中原,无不经历大小恶战,甚至自己被逼得割须弃袍,连长子曹昂都死于战乱,每一寸土地都是拼死打下来的。刘备崛起之路却非同寻常,盖因其毫无政治根基,缺少根据地,几乎无亲信,只得先依附公孙瓒,后投靠陶谦袁术刘表。不意一生之中,仁义之名传天下,竟然纷纷有地方军阀将毕生事业相托,不费分毫气力而得天下,真是鸟生鱼汤在世也不过如此了。

我们先看看徐州牧陶谦。陶谦病笃,意欲将徐州托付刘备。没想到刘备三度托辞不受,待陶谦身死,刘备虽在各路人士拥戴下自领徐州牧,没多久却被吕布偷袭,只得躲到小沛喘气去了。

陶谦让徐州这种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后来在刘备身上还出现两次。一次是汝南败后,刘备一穷二白,只得前往荆州投刘表,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后孙权袭击江夏,杀刘表大将黄祖,曹操南下拔樊城,刘表腹背受敌,一急之下就翘了辫子。死前也曾考虑将荆州托付与刘备。刘备再度坚辞不受,随后荆州遂落入曹操手中。

第三次其实算不上相让。益州刘璋开门揖盗,引刘备军马入川以拒曹。法正等人劝说刘备借机袭杀刘璋,取而代之。刘备说“此大事矣,不可仓卒”,遂把此事轻轻放下——不说做,也不说不做,打了个太极。刘璋本身无相让之意,只是大好机会刘备不取而已。三年后,刘璋杀内联刘备的广汉太守张松,授刘备以口实,兵临成都,终于夺取西川,从而完成三足鼎立的大业。

《三国演义》里说刘备不受徐州,托辞“备一身安能当此大任”,给读者树立了一个谦恭仁义的形象。明面上是谦恭,内里有一个道德考量: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我怎么能够趁汝之危夺汝之地?这种观点,介于可信不可信之间。三国期间“三姓家奴”车载斗量,道德是次要的。不过玄德公除了在白门楼促狭,一句话要了吕布的命之外,一般情况下似乎也不会趁人之危。

好吧,说实话。“让徐州”最实际的考量还是刘备力量薄弱,兵微将寡,拿下徐州也守不住。徐州四战之地,北有袁绍,南有袁术,西有曹操,而地形上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当地群豪是否会接受一个外来户也是问题。吕布袭刘备时,当初拥戴玄德公的群贤们,又何曾愿意拒吕布于城下?由此看来,刘备三拒徐州,思虑深远。后吕布败亡,刘备据小沛而不倒,只能说明徐州牧这个烫手山芋,丢给吕布这匹夫也不错。

后刘备拒刘表托荆州,以及拒法正袭杀刘璋之议,在《三国演义》里的托辞要么是“宗室至亲”,要么是“安忍趁其危而夺之”。诸葛亮只能回答说“真仁慈之主也”。刘表对刘备确实不错。刘备不在暗中补刀也算是仁至义尽。不过从战略形式判断,曹操孙权南北夹击之势已成,刘备此时接管荆州,无非是像徐州那样又接到一块烫手山芋,收了也守不住。自己偏居新野数年,好不容易打造的一支基本部队,自然不能随便拉出来当炮灰用。不过,荆州可以不要,刘表留下来的优质资产却不可不瓜分。后依托刘表大公子刘琦,刘备获得数万精兵,交由关羽屯守江夏,成为刘备的基本部队和可靠后方。虽有当阳之败,刘备却不再发愁去投何方。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荆州不要也罢。毛公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刘备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是深谋远虑。

最后,不去袭杀刘璋,很难说不是刘备的更一层深入的战略考量。彼时刘备已经驻军东川,为刘璋邀请的客军。反客为主固然为历史常态,但其得位不正,容易留下长期隐患。赵匡胤一朝黄袍加身,宋室三百年不得不对军人干政严防死守,导致国防弊病丛生。刘备此时已获荆州和东川,根据地无忧,只需耐心等待成都乱起,顺势入川平乱,扮演“靖卫者”而非“征服者”,还会有哪位会不服王化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常凯申先生借“剿匪”和“抗日”入主黔桂川,在贵州擒王家烈在昆明逼龙云隐退,也俨然有先主刘备遗风,千年之下,令人啧啧称奇。

突然由刘备想到曹操,此公煮酒论英雄,确有一种睥睨天下的豪气。“是儿欲使吾居火炉上耶”,一句话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1800年以来,依旧光彩照人。此非权术,而是对于权力的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对权力的理解能够高于孟德者,恐怕一个都没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月(十一)刘备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