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创新,读余华《文城》后的思索

近日终于抽空读了余华的新书《文城》。读之前就很纠结,因为参加的一些读书群里,读过的大部分人对其评价并不高。尤其我还读过他上一部长篇小说《第七天》,结果这两本果然都特别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并且可惜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作者是余华。换个普通作家,也就彻底弃了。

其实我是个相当包容的读者,但余华被捧得太高了,对其作品的期望就提高了很多。从《文城》和《第七天》能够感受到余华在努力尝试新的创作,并且讲故事的能力是可以的。如果放在二十年前,里面一些故弄玄虚的情节或设定会很新颖吧。时至今日,就显得很老套。

虽然《第七天》还获了什么奖,百科上对其也都是赞美的话。可真的只是个没什么可讲的故事。我当时看《第七天》时在炼油厂工作,住在职工宿舍。其他同事还找我借过这书,同事看完后,直呼不好。

也可能是我看惯了推理小说,对作者的各种暗示很敏感。文城第三章里“那位叫阿强的哥哥看出林祥福的心思,说妹妹长得像母亲,他长得像父亲。阿强告诉林祥福,他们之所以不像兄妹,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长得不像。”本会引发后面情节开展的一个主要设定,就差直接告诉读者他们是假兄妹了。

在我看来,这两本书其实输在了创新上。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是靠着卖关子。第一章把林祥福写成一个身世成谜的男人,可以看出,余华是想让情节有所悬念的。可第二章竟然直接揭秘,从主人公的出生开始讲。这使第一章的意义打了折扣。完全可以多几章讲述主人公在溪镇的故事,让读者去猜测曾经的过往。

只能说余华驾驭不了这样的写法。八年出一部小说,就这真赶不上东野圭吾每年整好几本的畅销书,比这情节更有趣, 且挖掘人性更深。

而余华应该继续写像《活着》、《兄弟》这样的作品。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写法,只是讲故事就好。《兄弟》我本以为是上下两部的长篇不好读,可读起来却十分轻快,通篇行文戏谑,情节过度既夸张又自然。对比起来,《文城》的语言就平淡了太多,有些情节似乎想讽刺什么,又缺了些力度。

就作者本人来说,尝试新的创作肯定是好的。有些事只有做了才知道结果。爱之深,责之切。希望余华未来会有更好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败的创新,读余华《文城》后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