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书简明书法工具书之五

草书,广义上包括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草书,如草篆、草隶、藁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

《宣和书谱·草书序论》:“草之所自,议论纷如,或以为‘藁草’之草,或以为‘草行’之草,或以为赴急之书,或以为草昧之作,然则谓之‘草’,则非‘正’也。”

宋·张栻《南轩集》:“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扎以来便有之,但写的不谨,变成草书。”

藁书

又名藁草、草藁。藁即稿,作文必先起稿,其书多涂改而潦草,故名。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上《草书》:“藁亦草,因草而呼藁,正如真正书写而又涂改,亦谓之草藁”。可见草书之最早是起草的意思,或者起草稿的意思,因为起草稿时字体多潦草和多处涂改而来。以此观点,明·赵宦光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作为“草藁”的代表作。

章草


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现在流传的有他的“急就章”,因取其“章”字,所以称为章草。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史游,元帝黄门令。史作‘急就章’一篇,解散隶体,粗书之,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本草创之义,谓之行章,以别今草,谓之章草。”另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的时候也写成草书,所以叫做“章草”。还有说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叫刘广通用草书奏事,因用作奏章,故名“章草”。

但是,后汉赵壹著有一篇《非草书》,这篇文章大意是不赞成草书的,他说:“盖秦之末,邢俊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东汉许慎在《说文序》说:“汉兴有草书。”同样的说法在卫桓的《四体书势》中亦有提到。由此可见章草大约产生于秦汉之间,于是乎史游创章草就不攻自破了。

章草是解散隶体而粗书之,因此,章草的体势仍沿有隶书的法式。如章草的横画依然上挑,左右波磔分明;而其笔画萦带处,往往细如游丝,圆如转圜,这是隶书所无,而今草中常有的,也就是“笔有方圆,法兼使转”的运笔法。写章草,要古朴如隶,笔画萦带处则旋转如今草,这就是章草的基本笔法。

今草

东汉张芝所创的一种草书,还记得张芝么,就是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为书中四贤的书法家。从章草的发展而来,一般认为各字不连系为“章草”,相连系为“今草”。

唐·张怀瓘《书断》记草书曰:“然伯英(张芝字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今草大致有三个派别:以张芝、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是大草、狂草一派;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新草一派;智永、孙过庭一派草法极有规矩,且是字字区分,全不作连绵体势。

新草


王羲之变张芝“今草”,别开一面,后世谓之“新草”。唐·蔡希综《法书论》:“汉魏以来,草法弥盛,晋世右军(指王羲之参看我们之前的关于行书),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凡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由此可知,新草较今草更为省略放纵,一说即“大草”。

历代书家学二王一派草书的比较多,因为张芝流传的字比较少。

狂草

最为恣肆放纵的草书,唐·张旭所创。其笔画省简连绵,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怀素亦是狂草代表书家。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是对张旭草书的最好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全文。


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艺术作品往往就是如此,有多少人喜欢,就会有多少人不喜欢,对于张旭怀素的狂草,很多书评家因为近俗。苏轼曾有诗讥讽:“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

标准草书

近人于右任主持创造。根据易辨识、易书写、准确、美丽四个原则,制定“标准草书”。于右任认为历史上有三系草书,即章草、今草、狂草,故“标准草书”又称第四种草书。

独草与连绵草

指形体不相连属、单字基本独立的草书,与“连绵草”相对而言。宋·姜夔《续书谱·草书》:“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汉晋草书,多不相连,唐人变为连绵,后世病之。

学草书小建议:先学章草,再写智永《千字文》和《书谱》;然后再上追二王,写《十七帖》、《阁帖》等,并参看明代祝允明、王铎、黄道周等墨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草书简明书法工具书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