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精要主义》

本书介绍了精要主义者的思维模式,主张只做该做的事情。它向“我可以拥有一切”和“我可以做好一切”的主流论断发起攻击,倡导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追求合适的事情。它旨在让人们重新掌控自己的选择权,自主决定如何支配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再是许可他人替我们做出选择。


最近一段时间我总是太忙了,经常熬夜,睡眠已经严重不足。早上醒来想中午一定要补一觉才行,可到了中午,刷下朋友圈、看下抖音,再看看文章翻翻书,时间又过去了。

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要有个解决方法,这时,《精要主义》这本书,就是及时雨了。虽说只读了一遍,但感觉已经受益匪浅。

你是不是也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你是不是也很难拒绝别人对你的要求?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能同时做好几件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你是不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精力不够,还有很多事没做?或者也可能是有太多了的选择,不知道怎么取舍?

当然也许你最烦恼的是: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为什么总看不到成绩?

如果以上答案是的话,那也希望你稍微停一下脚步,想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这样的生活,要不要继续,又要怎么改变?

而格雷戈·麦吉沃恩在《精要主义》这本书中提出的观点与方法,就能帮助你解决这些困惑。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作者

格雷戈·麦吉沃恩,英国的财经商业作者,被誉为“21世纪的史蒂芬·柯维”。如果你问我史蒂芬·柯维是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是他的巨作,而格雷戈·麦吉沃恩,是精要主义的提出者,致力于帮助企业与个人,摒弃琐碎、直抵精要。他在硅谷有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他服务的客户包括有Apple、Google、Facebook、Twitter等等多家世界级别的顶尖公司。

而且他还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设计你的精要人生”课程,备受欢迎。他同时还是《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作家,《哈佛商业评论》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

希望他的这本《精要主义》,也能帮助你,开启属于你的人生之旅。

回到书本,那么到底什么是“精要主义”呢,又要如何实现精要主义呢?

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里就有说“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也可以理解成“没什么东西让你选择的时候,你就能得到你面前的东西;让你选择的机会多了,你反而不知道要什么。”

精要主义的意思也差不多。在《前言》的第一页,就引用了林语堂的一句话:“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

“更少,但更好”,这就是作者对精要主义最恰当的定义了。精要主义,是对“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这也就意味着,不是偶尔为之,而是要将这种追求当成行事的铁律。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精要主义”呢?这里就要说到作者提出的“个人贡献峰值”的概念了。

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但是精要主义不是教你一个新的掌握时间的方法,而是认为,你要将时间与精力都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才是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模式。不是要你完成更多的事,而是要你做好对的事。它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与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里,你的精力是不是总被很多事情分散掉了,就像是四通八达的马路,你把周围都绕遍了,可其实你走得并不远,永远局限在那个小圈子中。

精要主义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要内化于心却绝非易事,因为你必须克服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一、“我必须做”的想法、二“这些都很重要”的想法,还有就是“我能二者兼顾”的想法。

想要摒弃这三种想法,就要抓住精要主义的核心,也就是:“我选择我要做的”、“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以及“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简单的说,也就是要学会不断去选择、甄别和取舍。

选择,不仅是我们拥有的东西,更在于我们做出的行动。一旦我们自己都放弃了选择的能力,那么就会有别的力量别的人来插手,替我们做出选择。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能够自己选择的事情真的很少:早上几点起床,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必须要去上班;想做什么事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现实逼迫不得不去做……这叫“习得性无助”,就是习惯了认为自己没有选择的选择,自己主动放弃选择权。

也有那么一些人,会强迫性让自己多选,或者是全选,也就是强迫性让自己做更多、甚至是所有事情,这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失败。

我们不得不承认,选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选择,也意味着你要拒绝一件或多件事情,这会带来失落感。但是选择,恰恰就是成为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所在。精要主义者非常重视选择能力,将这项能力看作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独立于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力量。

努力工作当然重要,但并不是更努力就一定会带来更多收获。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吧。所以,我们就必须懂得“甄别”,你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这个就是选择之后的第二步“甄别”。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绝大多数事情都是无价值的,都是噪声,仅有极少的事物例外、我们必须要懂得区分重要的少数,与不重要的多数。只有淘汰那些不重要的多数,才能拥抱真正的契机。

精要主义者用更多的时间去分辨选择,就是为了花更少的时间去做,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最后就是“取舍”,也就是选择去做高价值的事情,放弃低价值的事情。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接受任何一个机会,也就意味着你必须舍弃其他的一个或多个机会,有取必然就会有舍,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职业生涯,都是如此。

有时候取舍会带给人痛苦,通过强迫自己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本身就能极大增加我们实现目标的机会。

我们常说“要为自己而活”,但有多少人只是将这句话停留在口头说说?精要,就是有目的、深思熟虑、战略性的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仅要摆脱那些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而且还包括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机会。学会简化,淘汰不必要,聚焦绝对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刚才说的“选择、甄别与取舍”。

精要主义者的人生,是为自己而活,是人生和事业的断舍离,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

而践行精要主义,只需要简单的三个步骤,“三步曲”,也就是:探索、排除和执行。探索,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这三个步骤,作者还细分为15个要素,来教我们如何具体的操作,成为一名精要主义者。

第一个步骤——探索,也就是区分有意义的少数和无意义的多数。相比于普通人,精要主义者在“探索”这一步上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倾听、辨别、质问和思考,以此来确保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至于怎么确保在众多事情中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呢?那么我们就需要有思考的空间,需要观察和倾听的时间,需要有享受娱乐的心态,需要聪明地让自己该睡就睡,需要在做出选择时,自觉自律的运用严格的选择标准。这五个需要,也就是作者说的探索五要素,分别是:抽离、审视、游戏、睡眠、和精选。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五个需要,首先是抽离。比尔盖茨,每年都会安排两次什么都不干的一周,也就是思考周,专门用来思考和学习,并且一直坚持。即使是在微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不曾间断过。这就是“抽离”。不管是每天2个小时还是每年花2个星期,或者只是早上的5分钟,时间多少不是重点,关键是你要创造一个空间,让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抽身,为你的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然后是审视,要像一个“新闻记者”一样,听取话外之音,领悟言外之意,提取信息精华,只关注最重要的事情。

然后是“游戏”,这是让人性得到最纯粹的表达,个性得到最真实的展现的方式。这种被我们称为没用的娱乐活动,在作者眼中却是成为精要主义者的根本条件。因为它能够拓展我们选择的范围,让我们看到平时忽略的各种可能性;同时游戏也是解压药,让我们的大脑活跃起来。

第四个是睡眠,你可能没想到精要主义者会那么重视良好的睡眠,甚至拿专门的篇幅来强调吧。但是,最珍贵的资产莫过于我们自身。如果盲目减少睡眠时间,不但无法长时间提高效率,更会损害身体健康。精要主义者会在工作日程中,有意识为睡眠留下一席之地,以便让自己干的更多、成就更大,扩展更多疆域。

最后就是“精选”这个要素。当机会来临,但你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不妨写下这个机会,然后分别列出你会考虑这个机会的3条“最低标准”,以及这个机会要被你选择,必须满足的3条“极端标准”。之后,如果不满足“最低标准”,那就是no。如果不满足“极端标准”的两条,那也是no。精选的意义在于,让你只接受前10%的机会,放弃“不错”,选择“最好”的机会。

通过抽离、审视、游戏、睡眠、精选这五个要素,精简主义者进行了探索这第一步骤,从众多事情中,找到了真正有意义的事。可是之后呢?找到了有意义的事,那那些不够重要的事呢?那当然就是要果断的“排除”啦。

人性是天生就有点念旧情结的,比如放了很久不穿的旧衣服舍不得丢掉,闲置很久的旧家具,都堆着占空间,导致家里越堆越多。还有一个很多人的普遍共性,那就是“不好意思去拒绝”,这比扔掉旧衣服还困难。

那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放弃不重要的事情呢?这里作者就提到了“澄清、勇气、放弃、编辑和边界”这五个要素。

这个澄清,是心思澄清、目标明确的意思。

要懂得对不重要的事情说“不”,也就是要有“勇气”去拒绝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很多人很少说“不”,最后就往往让自己陷入琐事之中,甚至疲于奔命而心力交瘁。这也就是因为我们分不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要摆脱这种困境,就要学会说“不”,坚定地、决绝地,却很优雅地说不。当我们老想当一个老好人的时候,就会发现,取悦别人的一个YES,可能带来的后果是让自己持续的后悔。所以,当你下定决心时,就不要考虑太多的人际关系,这就是说不的原则之一,“把决定与关系分开来”。

你要记住:每个人都是推销员,他们会百般诱惑你去说YES。但是否购买,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你手中。

你可能会怕拒绝别人,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精要主义者从来不认为自己会被所有人都喜欢。只要你合情合理并优雅的说不,也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社交成本。要知道,相比较于不答复,或者是用比如说“我会努力解决的”,或明知可能性不高却还说“我可能行”这种模糊许诺来误导别人,清楚的说“我不”,是更有价值的。

有勇气去说不,这是拒绝别人,可其实,我们更应该拒绝的是自己,也就是要懂得“放弃”。

想想,你是不是总在无意义的事上投入大量的时间与努力,你是不是在已经没有希望的投资上越投越多而不能抽身而退?

你是不是在一条没有前途的道上一路走到黑,却不愿意承认自己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非精要主义者,即使已经看不到希望,却还总抱着那么一丁点的期望,万一行呢,万一做到了呢,万一成功了呢?

可人生哪来那么多万一。精要主义者就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有勇气及时脱身,而忽略掉已经沉没的成本,及时止损。

排除的最后两个要素就是“编辑和边界”。编辑,是看不见的艺术,也就是用删减的方式,将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东西都删除;而边界就是在编辑之后,为自己设定界限,在界限内获得自由。

编辑这个要素,你要做的只能是删除工作,将目标中多余、繁杂的成分都删除掉,用有意义的活动取代无意义的活动,从而使得你的目标更加明确。此外,在行动的时候,跟随外界环境变化,不断反观核心,调整方向。

将多余部分编辑删减后,你的目标会更加明确,也开始主动放弃和拒绝骚扰了。但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将他们自己的问题当成我们的问题,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日程,却常常让我们偏离自己的目标。如果我们听之任之,那么这些人就会榨干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来为他们服务,而不是为自己的事情效力,这样我们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为自己设定一个边界了。

这个边界,不是为了束缚自己限制自己,也不是画地为牢,恰恰相反,精要主义者将这个“边界”看作是一种授权,可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淘汰各种要求和累赘的事物,以免自己的精力分散,不能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那么要怎么设定这个界限呢?首先你要有这样的意识,这是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你需要筑起篱笆,让他的问题离开你的院子,待到他们该待的地方。或者你也可以想,你为他人代劳,其实也是剥夺了他人解决自己问题的权利。

其次和刚才说的“选择”类似,你如果不为自己设定界限,那么就会有人来为你设定界限。简单说吧,如果你不为自己的自由设定一个底线,那么别人就会一再挑战你的界限,一再让你退步,直到你无路可退。而对于那些一再要求你、欺骗你、冒犯你的人,也就是那些一再干扰你让你偏离精要目标的人,如果你不能和自己和他人说清楚这个界限,那你还期待别人尊重或者是找到这个界限,是很不现实的。

最后便是制定社会契约,也就是要互相理解对方的界限。一方面避免浪费彼此的时间,同时也不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让他无法专注在要紧的事情上,澄清自己的精要目标,有勇气并优雅的拒绝干扰,懂得放弃,及时止损,将多余部分编辑删减,为自己设定边界,这就是精要主义的第二步“排除”。

其实在我看来,排除是实施精要主义最核心的部分,因为这个部分,需要明确两个点,那就是你“想要的”和“不想要的”。

明确你想要的,排除这个想要的之外的干扰因素。精要主义者就是通过淘汰无意义的事情,来节省时间,设计一套体系,让执行变得毫不费力。

最后,要怎么执行,要怎么让下定决心的事情落实到底,就需要有个简单明确的步骤,让这些事情都能水到渠成。作者这里简单提出了5种执行要素:缓冲、扫除、进步、心流和专注。

我们生活中充满未知,这是确定的现实。既然如此我们要么等,等这样的时机到来再做反应,要么提前做好准备,设置缓冲、未雨绸缪。在工作与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留一个缓冲,我们就可以减少很多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阻力。

至于这个缓冲区怎么设置,简单三个窍门:首先就是做好完善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次就是比预计时间多留50%,用来调整、规划谬误;第三是做好情景规划,我们无法预测到所有情形和所有可能性,而精要主义者便是通过建立缓冲,来缓解意外事件带来的摩擦。

做好缓冲准备,会为我们执行精要主义带来优势,而接下来,我们就要扫除障碍,将限制和妨碍你前进的“最慢行进者”,统统连根拔起。

你工作或生活中“最慢行进者”是什么?或者说阻碍你取得重要成就的障碍又是什么?这就是你需要扫除的目标了。

首先弄清核心目标,确定扫除的障碍是什么,在锁定障碍。当然障碍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期望一次就能全部解决,而应该是一个一个地去消除障碍物。在扫除的时候,我们要从小处、从细节开始。

影响一个人能否坚持的要素之一,就是努力过后能否看到即时的效果,但往往很多努力的效果是滞后出现的。所以坚持努力做一件事是很难的,精要主义也是一样。

不过作为一名精要主义者,我们要摒弃好高骛远、鄙视华而不实,不会贪多求全,急于求成,而是从小处着手,努力追求在重要领域中的每一个微小而平实的进步。

这就是执行的第三个要素“进步”。而取得小胜有三个小技巧:一是关注最低可行性进步,其实就是为这个最低可行性做好准备并行动。因为是最低可行性,一旦进步你就能直观的看到自己朝着目标进步,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这时候别忘了给自己的进步一点奖赏哦,这种明确地强化成功的行为,能让我们在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第四个要素:心流。这里心流指一种常规,说白了,也就是 “习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被逼着做事情,总觉得需要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做成一件事情?因为你没有将这些事情化成一种常规,形成一种习惯。

想想,当你将某些标准流程都变成习惯,那执行起来还会难吗?就好比每天早上起床后是洗脸刷牙,你觉得这费事吗?一点都不,因为我们习惯了,身体会自然而然行动,而不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

精要主义者会设定一种常规,让自己认定的精要事物沿着默认的路径去实现。当然,某种情况下,他们仍然会继续付出努力,但因为有正确的常规,每一分努力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排除掉其他事务后,你要做的,便是专注当下,这就是精要主义执行的最后一个要素。

我们多数时候总是沉浸在回忆过去、焦虑未来,瞻前顾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让注意力涣散,没有焦点而错过了当下。但精要主义者则是聚焦于当下。他们知道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在当下,在当下的全神贯注中。

有这么一个故事:老和尚对小和尚说:悟道之前和悟道之后,做的事情都是挑水、砍柴、吃饭、睡觉。最大的不同是,悟道之前,他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吃饭,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而悟道之后呢?挑水的时候想挑水,砍柴的时候就想砍柴,吃饭就想吃饭,睡觉也就只是睡觉而已。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当你专注于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沉浸在当下,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当你处于这种状态,就会感觉自己完完全全是为了这件事本身而努力,就会感觉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像行云流水一般的产生、发展,所有能力都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专注的魔力。

如果你说,我也知道要专注啊,可就是做不到,怎么办呢?那你可以先想清楚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将其他事情按照一个重要顺序排列成一个清单,一方面安排好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更关键是,用列清单的方式将不重要的事情排除在外,只专注当下最重要,而将其余先清除出去。



以上,就是《精要主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但一本书不是看过就过了,而是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尤其像这种方法论的书,更应该通过思考,转化成行动,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书是按照大标题-小标题-章节内标-本章小提示,重要的层级标题写的,所以其实这本书的结构很简单。

什么是精要主义,那就是用“更少,但更好”的思维方式来设计人生,核心便是“选择、甄别、取舍”的思维模式。

要怎么做到精要主义呢?通过“探索,排除和执行”三个步骤,具体在细分为15个要素来讲解。

说起来是不是觉得很简单?但对于强调做得更少的精要主义,在这个高度负载的社会,反而需要更强大的内心才能执行到底。

作者在书的最后说:如果你只能从本书中获得一点启发,他希望是:不管你在人生中面临什么样的决策,挑战,或者站在什么样的十字路口,简单的问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可是什么是最重要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啊,是放弃家庭出国留学吗?还是牺牲梦想成就家庭呢?

关于这个问题,巴菲特的做法让我印象深刻。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做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样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第一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别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

第二步,按重要性排序,不断做减法,最终只留下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听到这里,有人说我懂了,圈出来之后就集中全力马上开始做这5个,有机会再去做那20个。不,完全错了。巴菲特说,接下来,你这一辈子都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外那20个目标。

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5件事,已经非常难了。而那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

所以,放弃是为了保持生活的平衡,你只要专注于那5件事,就可以勾勒真正的你了,就像有个成语叫“壮士断腕”,说的就是这种智慧和魄力。

如果你太贪心什么都想要,都不舍得放弃,那最后的你就会变成那个掰苞米的猴子,一事无成,两手空空了。

“什么是重要的?”我已经在向自己的内心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了,那么你呢?有没有开始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精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