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前面部分的读后感


曾国藩,这号历史人物,您听说过吗?

他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了湘军,最终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曾经居然参加过7次科举考试,而且是最后一次才考中。

那么,为什么他那么执着呢?好像历史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连续考上两三年,还是中不了的话,就自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或者说没有这个状元命,基本上也就放弃了。而曾国藩呢,他却越考越勇,而且,终究一举考中,一步步取得了后来的辉煌成就。

今天看了曾国藩传的前面部分,对于 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坚持参加7次科考,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我所了解到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的老家在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道光十二年春天的一个清晨,他和他的父亲曾麟书又一起去参加科考。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他的父亲四十三岁。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入考场,结果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连个秀才都中不了。所以,曾国藩才十四岁时,曾麟书就心急火燎地带着这个长子一起来考,而这个孩子也居然和他父亲一样,连考了五次,也是场场落第。


为什么曾国藩父子如此执着的想中状元呢?这里还有一个励志故事。曾国藩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们老曾家,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连一个秀才也没出过。

偏偏到了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这一辈,他突然发誓非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当官。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曾玉屏,年轻的时候,整天骑着一匹好马,混迹于各大酒楼,自我感觉很是良好。有一天,他又在酒楼和那些所谓的朋友吃喝玩乐。有个老爷爷带着孙子路过看见了,就指着曾玉屏悄悄对孙子说,别跟那个人学,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这个家早晚都要败在他手里!这几句话碰巧被曾玉屏听到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原来以为自己活的人五人六的,别人却是这样看自己的啊。从那时候起,他就发誓要兴家立业。他开始务农,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大大提高了产量。他在劳动中也找到了乐趣,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凭着虫鸣鸟叫就知道节气变化。他家里,种着地、还喂养着猪和鱼。他最上心的是他家的菜地,每天早上他亲自锄草,傍晚则监督长工上粪。他告诉曾国藩,自己亲手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来的钱,花着才心安。

曾玉屏艰苦奋斗了十几年,置了百十来亩地,使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他也在地方上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

勤苦发家之后,曾玉屏又做出一个重要决断,那就是把自己的长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在那时候,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所以曾玉屏不惜重金,请来当地最有名的老师,给他的儿子教学问,可惜曾麟书实在是太笨了,一连考了十几次,怎么也中不了秀才。

眼看着儿子没希望了,倔强的曾玉屏就把希望寄托在了长孙曾国藩身上。这也就出现了曾国藩七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而且,还有一个关于曾国藩的有趣的传奇故事,说是,曾国藩在家里背文章的时候,他家房梁上正好藏着一个小偷,想等曾国藩学习完,休息了以后,去偷他家的东西。他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天亮。曾国藩也没有背会那篇古文,小偷实在忍无可忍,跳下房梁,把那篇古文滚瓜烂熟的背了一遍,然后直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骂道,“你是我见过的最笨的人啊。”然后打开大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那里目瞪口呆的,说不出一句话来。

看完这些,不仅感叹万分,哑然失笑,原来曾国藩小时候,还不如我们一般的人聪明呢。俗话说:勤能补拙,用到曾国藩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对于一个那么笨的小孩,后来却能取得那些辉煌成就,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应该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吧。

另外,也不的不佩服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尽管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做了一些荒唐的事,但他知耻而后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立即改正,发奋图强,用勤劳和智慧,挣得了百亩良田,使自己的家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还决心培养出一个有功名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也给曾国藩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传》——前面部分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