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8】:你极力推崇的,往往是你做的最差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十八章

一、原文(通行本)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二、译文

大道废弃之后,才有了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以后,才有了严重的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才有了孝敬、慈爱;国家混乱不堪,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三、拓展思考

本章充分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老子看来:人们具有仁义、淳朴、孝慈、忠臣的基本品德是天经地义的。春秋时期,由于社会风气的败坏,投机取巧,尔虞我诈盛行,才导致人们丧失了这些基本品德,最终需要反过来大力提倡这些基本素养,这是一种悲哀。

因此,本章也可以这样解释:“仁义出现了,大道已经废弃了;虚伪出现了,人们变得智巧;孝慈出现了,六亲之间不和;忠臣出现了,国家混乱不堪。”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极力推崇的事情,往往是我们做的最差的事情。

正是由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孔夫子才极力推崇周礼。

正是由于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缺失,人们才极力推崇国学、汉服、茶道等文化瑰宝。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18】:你极力推崇的,往往是你做的最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