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黄静2020-8-22中16坚持分享第403天
在生活当中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孩子特别难以沟通,还没有说两句话就顶牛,结果闹的不欢而散。发生沟通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家长的预设。
什么是预设?预设就是用我们的是非价值观念去评判他人,特别是评判孩子。生活中可能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比如孩子说:妈,我腰痛。我们可能马上就会接:小孩哪有腰?又比如孩子说:“妈,老师老找我的事儿。”我们可能会什么反应?我们一般情况下可能会火立马就起来了。然后有一句话就该脱口而出。哪一句话呀?“那老师为啥不找别人的事儿?为啥他光找你的事儿?肯定是你做的不好。”然后我们这句话脱口而出之后,孩子一般都是什么反应?
他会不会说:“妈,你说的太对了,就是我的错。”会不会这样?我们估计估计。那通常会怎么样?通常可能就是眼里边含着泪或者正想说,突然间就闭上嘴了,非常的生气,或者直接一甩门回到他房间了,不理你了,为什么?因为我们预设他了。我们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以我们的是非价值观念去看他了,他当然生气了。
想想如果我们在单位受委屈了,回家想跟老公说说,我们刚张嘴,老公,今天在单位我们领导当那么多人面说我,让我下不来台。老公马上接一句,领导为啥光说你,早给你说让和领导搞好关系,你就是不听。你啥感受,是不是想打他一顿,踹他两脚呀。同样的道理,我们孩子的感受也是如此。
所以遇事不要随便预设,遇事憋三秒,让真相飞一会儿,去了解了解事情的真相。为什么我们要遇事憋三秒呢?因为遇到事情之后,我们很容易带着我们自己的是非价值观念去评判他人,很容易拿我们的想法去套别人。遇事憋三秒是为了让我们在这个短时间内先不说话,不说话干什么呢?不说话是为了去反思去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让我们看看是不是又拿自己的想法去套孩子了?是不是我们又自以为是了?
题目说预设是破坏和谐亲子关系的毒药,那预设到底毒在哪儿呢?预设立场有什么危险?
对孩子预设立场就好像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孩子,这样的思考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在实际生活中做家长或者是做老师的也经常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孩子还没说呢,我们就认为他就怎么样了。
曾经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叫小昱,因为常常在班上偷东西,导致班上一有东西不见,大家立刻会想到他,就在他决定痛改前非时班上又丢了东西。之前老师都是直接找小昱来,询问是不是他偷的,但这次老师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班上轮流问每个同学是否看见失物,当同学回答“没看见”时,老师就会问下一个,可是唯独问到小昱,他回答“没看见”时,老师“竟然”又继续说“没关系,老师愿意再给你机会,你可以想清楚一点再回答老师。”
于是孩子非常生气的说:“我觉得老师根本就不相信我说的话,反正他已经觉得是我偷的,那我不偷白不偷,干脆不要改好了!”
其实这个老师是想帮助小昱的,他还改变了自己问话的方式,但是他忽略了他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他内心已经预设过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所以虽然他问话的方式变了,但是孩子照样能敏锐的捕捉到老师背后真实的想法,还是觉得是他偷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感觉自己变了,但是孩子感觉家长没变,因为孩子感觉到是:家长只不过形式变了而已,性质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话靠心不靠嘴,修炼我们的内心。你内心里边没有好奇,没有欣赏,没有肯定,就像那位老师就认为一定是他干的,是他偷的,即使嘴上说的再好,孩子也不会认同。所以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放下自己,清空自己,时刻觉察自己。
父母有预设立场的想法,其实源自于对孩子的不信任以及过去不好的旧经验(小昱是有偷东西的前例可循)。因为这样的不信任,父母全面启动了紧张神经,做出了种种不适当的处理,这样做不但加深了孩子的自卑,深深的伤害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严重者还会让孩子自暴自弃,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负向行为。
我们常说关系大于一切,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切都免谈。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源于信任。信任又与不预设立场息息相关。所以哪怕你内心里有想法你也暂时不要说出来,要赶紧把自己的内心清空。清空的同时,然后去倾听他怎么说?然后去相信他所说的。相信他也想更好,理解他。这样的话关系就会更加的融洽,在关系融洽的情况下,天大的事都不是多大的事。关系不融洽,小事也可能酿成大祸。
那么怎么样做才能避免这种常见的思考错误呢?
第一觉察自己。觉察自己,问问自己此刻内心发生了什么?那就跳出来,用第三只眼去看。觉察自己,问问自己怎么了,问问自己明白当前的状况吗?问问自己的初心是什么?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想说的是什么?说完之后是更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了?还是离自己想要的方向更远了?问问自己当下去谈合适吗?自己做好准备了吗?什么时候谈合适?怎么样谈可能是孩子比较能接受的?问问自己,或者换位一下,如果自己是孩子的话,需要家长怎么样?这都是我们需要提前去觉察、去换位、去思考的事情。
第二个安顿自己。什么叫安顿自己呢?就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当你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你才可能帮助到孩子。你本身情绪就不稳定,那只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糟糕。所以当你状态没处理好的时候,先处理好自己的状态再说吧。
安顿自己,在发生事情的当下,以鼻子吸气嘴吐气的方式,进行几次深呼吸,借由呼吸来平稳与安定自己,才有可能继续与孩子从容的对话,这个至关重要,一切一切谈话的基础都来自于你情绪的平和,来自于你能稳住你自己,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你稳住了他才会有更多的变化。你稳不住三言两语事情就搞砸了。那还谈什么谈呢?根本就不可能再谈论下去了。所以我们稳住,我们自己是第一位的。调整好、安稳好自己。
那至于你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每个人都不一样了,根据你的情况而定,然后你可以寻找适合于你自己的,更好的让自己情绪平和的方法,找到它,然后去应用。当状况出现之后,先把自己给安顿好,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缓和,然后事情才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聆听孩子。带着较为平静的心情,打开自己的耳朵,同时先将嘴巴闭上学习聆听,以孩子的立场而言,他发生了什么?那我们来详细的看一看,首先平静的心情。这个很关键,因为假设你的心情不平静,你也根本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了,你也听不到孩子说的话,所以先把自己安顿好,情绪平静下来,然后耳朵打开、嘴巴闭上。这对我们很多家长来说,可能是最难的事情,就是将嘴巴闭上,将耳朵打开,我们太想去说话了,我们太想去表达自己了。因为我们总是很着急,我们总是很担心,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很厉害,以为我们很能,然后我们就吧嗒吧嗒吧嗒不断的说,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唠叨的妈妈。当然这句话是我个人的总结啊,我发现妈妈越唠叨的孩子几乎问题就越多。所以我们要倾听,要去换位。同时闭上嘴巴不评价。去听他说这个倾听的过程特别的重要。
第四个引导孩子。试着让孩子说出他想要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那这就是我们不直接去告诉孩子,我们让孩子自己说出来。做孩子的“水引子”。我们要问他:你感觉怎么做会更好啊?你怎么想的呀?
为什么要让他自己说出来?因为他说出来的才是他的,我们直接教给他的,他通常都会闭上耳朵听不到,你教给他好多次他也听不到。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卷入,因为你说的只是你的,他记不住的,什么情况下他才能记得住,他才会积极的去参与?那就是在他自己说出来的时候。所以我们要更多利用启发引导式的问句去问孩子:你怎么想的呀?你怎么看的呀?你感觉怎么样会更好啊?你都有哪些思考啊?你以前有没有成功经验呀?这些成功经验给你带来什么启发呀?那你这样做的话可能会怎么样啊?你那样做的话又可能会怎么样啊?等等。用这些问句去启发引导孩子,让他自己说出来,他说出来的他会记得非常牢固,他也会乐意去做。
只有我们不预设立场了,我们才能听见他真正的声音,要不然我们听不到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来这样的孩子:不只是说父母想听的话,他会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对他的成长也非常的关键。他愿意跟你沟通,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才会想起来找你帮忙,然后你才有机会去协助孩子,才有机会去引导他潜在的力量等等。
不预设是沟通的前提与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