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一篇好作品‖一篇如影像般生动的文学作品《断喝》

简评人:春秋莫小谈

简评作品:《断喝》

好作品作者:王學兿

简评语:

我认为好的,只是我认为好;我认为不好的,是我还没有读懂它的好!

朱光潜先生说:“现实主义派抛弃过去专写大人物和非凡事迹的习俗,有意识的描写下层人物。”我国有很多作家,都将目光聚焦在“小人物”身上,以关注、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

中王學兿等老师,是一位善于用镜头和目光,记录、发现真美与至善的作者。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很多的文学作品和摄影作品。

前天,王學兿老师在社群内,发了一篇大作《断喝》的链接,只这一个题目,就足以吸引我们的目光。起初,惯性思维的我,还以为是王老师用镜头定格的一个静态场面,不想,点击进去却发现了一篇很具现场画面感的小说作品。

至少,我认为这篇文章值得点赞的有三点:一是在遣词造句的上,有着典型的可借鉴性,比如“打烊时的面馆食客只剩三俩”、“嘴里自顾“哈哈”吐着酒后的舒坦”、“你问我答”。这些超浓缩的文字编排,不仅自成风格,也不失一种美的感受。初写者在描写这三个场景时,可能会运用大量的长句表述,会显得拖沓无质感;二是画面感十足。比如“抽烟吗?”“抽”。(中年男子)“当当”磕出一支递老头面前。“咔嚓”打开火机给老头点上。这些场景描写,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文字修炼,才能运用自如;三是将单一事件刻画成一种美善的情感。不可否认,很多的写作者善于观察社会的丑恶,用讽刺的笔法来追求一种阅读的刺激和振动,但发现美善却是作者的一种能力,反映的是个人内在的心怀。

毕竟美,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但针对本文,我也有一点不成熟的个人意见:作者开篇说:“‘住手!’中年人男人冲老头拍桌子吆喝。”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给了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主人公不是“善茬”,和后面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些许的不搭。容易造成“人设”的崩塌。如果加上关于主人公喝醉的描写,也许会在不影响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更加的顺理成章。仅供王老师参考。

【特别声明:简评人的简评,只代表其个人观点,如原文作者认为不妥,可联系简评人予以删除,我们将会对相关简评文做移除专题处理。欢迎关注本专题,鉴赏更多好作品,请点击简评一篇好作品予以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评一篇好作品‖一篇如影像般生动的文学作品《断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