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之路的第35篇】
今天这篇文章是《咖啡馆里的金融江湖》一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在一个金融公众号的书单里看到的,因为有自己感兴趣的咖啡馆,就打算看看咖啡馆里究竟会有什么样的金融江湖。
在没有看之前,我更多的是把重心放在咖啡馆这三个字上,以为书中会介绍咖啡馆里发生的一些与金融相关的事情。
看完才发现,原来咖啡馆与金融之间竟有着如此“亲密”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金融文化的梳理和溯源,解读了为何现代金融起源于咖啡馆,为何金融机构总是“嫌贫爱富”,为何P2P、比特币一度成为市场的“宠儿”……
今天先来聊聊为何现代金融起源于咖啡馆。
咖啡馆是一个交流信息的场所,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当人们聚在咖啡馆里的时候,人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交换信息。
同时,咖啡馆是一个平等的场所,主要体现两方面:
一是咖啡馆的布局,椅子的摆放没有中心,不管你是绅士、工匠还是地主,进到咖啡馆都可以坐在空位置上,没有位置会为谁保留。
二是咖啡的价格,各种不同的咖啡价格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是大众都能接受的价格。
这与茶馆很不同,茶馆一般都有隔区和包间,还有昂贵顶级的茶叶,这就形成了明显的等级之分。
正如约翰·斯塔奇在《咖啡及咖啡馆的特点》所说,“咖啡馆里每个角落都是自由的。这里不分贵贱,任何人都可以光顾,谁来了都可以坐下来喝咖啡,因为这里没人会给谁让座。这是黄金时代唯一给人平等待遇的场所,也是咖啡馆最大的特点。”
正是因为咖啡馆有以上的特色,才孕育出了劳埃德保险(当今世界保险业中信誉最高、名气最大、资金最雄厚、利润最多的一家大保险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等现代金融机构。
以劳埃德保险公司为例,英国伦敦的商人经常剧集在劳埃德咖啡馆里,边喝咖啡边交流有关航运和贸易的信息,渐渐地,就形成了判断某条船能否安全返航的赌局。
当某船出海时,投保人就在墙上挂一张纸条,协商投保的船舶或货物以及投保金额,然后愿意承保的的人在纸条上注明自己要承保的份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直至该纸条上的金额被100%承保。
如果船能够安全返航,在咖啡馆里会敲钟,人们欢呼庆贺。这就是现代保险业的起源。
再来看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例子。在1698年,有个叫约翰·卡斯塔因的人在乔纳森咖啡馆张贴了一张股票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表,想在此进行股票交易,这是伦敦最早期的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活动。
在1761年的时候,150名股票经纪人和交易员自发在乔森纳咖啡馆成立了俱乐部,专门从事股票交易。
1773年,乔森纳咖啡馆迁到斯威丁街的柴思胡同,并打出“证券交易所”的牌号,股票交易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也就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颇有韵味的是,劳埃德咖啡馆和伦敦首家咖啡馆都是通过众筹的形式建立的,众筹并非现代商业的新发明。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咖啡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交换信息的场所,而且在信息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正是基于信息自由地流转、分享与共生交流的基础上才得以诞生。
关于原本平等开放的金融机构,为何变得“嫌贫爱富”的问题,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