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孟子所谓的仁政所设计的理想国,如此难以实现?

在上一篇作文中,我们写到了梁惠王,说出了为什么在梁惠王那里,我们的仁政不可以得到实现,但是战国的形式并没有仅仅只限于梁惠王那种局势,还有很多国家和梁惠王的处境并不相同。所以今天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下另外两种王的处境。

一个人就是滕文公,在滕文公这里,孟子所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就是“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还有就是“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这两点能反映的就是孔子所谓的庶之富之教之。他把庶之和富之合二为一。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成果。而这种措施,就是君王将自己的仁心推到民,称之为仁政。如果我们仅是庶之与富之没有叫的话,我们就会成为禽兽。当然,我们最后的校并不是意味着他们都要有德性的朝向,而是教化他们懂得礼法,让他们遵守最底线的规则,并没有人性的要求,但是如果你在教这里受到了感化,你可以自己个人意愿去往仕贤圣等面去发展,而我们现在所谓的笑话,仅仅就是让他们遵守底线,也就是礼易。

这和我们上一次讨论的没有什么区别,这一次我们重点聚焦的还是滕文公到底会不会采纳?如果我们通宵一些历史,我们就会知道,从最后并没有采纳他的观点,这中间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地理知识得到这时候的滕文公,仅仅只是一个弹丸小国,跟那战国七雄比起来根本不足以为称,如果没有任何发展大国,根本顾不上他。所以孟子根本在这里无力得到施展,虽然滕文公有心,但是也没有力,因为如果要用庶之富之,在这一个弹丸小国里面根本就不可能短期。如果他有一点想要崛起的力气,就会任意被他旁边的大国所扑灭,甚至连他原本的土地也会不保。所以因为条件的不足,滕文公就算想要富强,但是因为没有资本,还是因为先天性的不势没有展开,也就是说在战国七雄分一杯羹的时候,他没有发展壮大,所以导致现在根本就没有办法,不管你是有多强多有能力,还是施展不开,最终也无法实行仁政。

我们现在还再明确一下,我们推行仁政的目的就是让这个王能够往天下,让天下都能庶之富之教之。让天下归心,天下归依。当然,这一些目的都是行驶在她的措施之上,而在其声望这里,孟子的想法就是说,只有让民有产了,才能让他们有恒心,如果不交于他们民法,那么他们犯罪也是是君王的责任,而不是他们的责任,因为他们不知法,他们现在还没有产,所以更不可能有仁心。而仕不一样,他和民是相反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像50岁的老人都可以穿的非常的好,并且70岁的老人还可以吃肉,并且有八口人的家里还可以吃饱喝足。

那么这样的话,齐宣王总该要实现了吧?他的实力可是很强的,并且他还有地盘,不会被轻易的灭掉,还有很多的地理优势,他的地盘是偏北边的,不像魏国,被很多国所包围,一旦感觉要崛起,会遭受到多国的打压。那么,齐国为什么不会实现孟子所谓的大道呢?其实,这和他的国君有关,因为这个国君,他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愿望去统一他呢,更想要看清现在的实力,然后再去收一波渔翁之利。并且他还害怕自己本来原有的资本,因为根据和别人打仗导致自己的资本没了,就是失败然后丧失原有可以享乐的资本,所以一直不去打,最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那么,这些问题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个问题呢?其实因为这一个人挣,首先对君王的要求就非常的高,这个君王必须得达到人心,如果这个君王不行的话,那么他就得将这个人正寄托道法上,但是这个法也就是执法者,也是君王,所以只有当这个执法者变为民主了,才能彻底和人摆脱关系,因为人它是有人性的,他就会因为权利欲望所变化。只有将这一个执法者变为一个真正的社会,或者说民主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摆脱,为什么人政无法实现?以及这个君王要求很高的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孔子孟子所谓的仁政所设计的理想国,如此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