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百年》第五节:未来的管理
今天学习《管理百年》
第十章:权利的新平衡,1991到2000
第十一章:新的管理世纪
学习目标:
1.理解团队的崛起
2.理解知识工作者
3.回顾和反思管理百年的发展脉络
一团队的崛起
二十世纪末,人们意识到大型组织比阿尼的敏捷的关键,在于把大型组织拆解成灵活的团队,可以独立工作。团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矩阵式管理、群策群力和精益管理。
矩阵管理是在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上,用横向的项目或地区等团队把组织划分成一个个小团队。矩阵管理最出名的案例是欧洲的ABB。这家公司是由一些瑞典和瑞士的公司合并而成,这宗合并案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起合并案。其首席执行官巴列维克引入了复杂的矩阵结构,让这家拥有1300家子公司,在150个国家雇佣了21万员工的巨型公司成为了一个敏捷精简的组织。公司有执行委员会引导,下面按照商业领域和所在国家来划分,所有的员工同时接受所在国家的负责人和所属业务的负责人的管理。
好处在于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壁垒,使得同一个区域的团队能够齐心协力的合作。但沟通成本和协作成本增加了不少。
美国通用电气韦尔奇的改革,运用了非正式团体的力量。第一,砍掉了很多部门,只留下做的最好的业务部门。第二,发起“群策群力”的活动。各个级别找40到100名员工,举行为期三天的非正式会议。上级负责回顾业务,安排好业务就走人。员工分成不同的小组,共同解决问题。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韦尔奇给员工一起共同协作解决公司难题的渠道,激发了底层的活力,打破了部门的边界。第三,发起六西格玛的项目,强调高品质的产品。通过破坏、创造和追求质量,韦尔奇重塑了通用电气公司。
团队在日本以精益管理的形式实现。最早在丰田公司出现,随之风靡世界。精益管理三条原则:
第一条:实施生产,生产必须跟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及时的生产。
第二条:每个人都必须对质量负起责任,凡有质量缺陷,一经确认,便立即要予以纠正。
第三条:价值流。不能把公司看成一系列无关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应当看为一个连续统一的,包括供应商和客户的流。
在精益管理中,底层员工和团队的活力被激发。即使是生产线的员工也有自主思考能力,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密切协同的生产团队。
矩阵式管理、群策群力和精益管理的核心都是打破科层制组织部门之间的壁垒,分别从组织设计、非正式小组、在生产线上激发员工主动性。
二知识工作者
二十世纪后半叶,管理对人的认识,经历了从组织人到知识工作者的转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威廉怀特提出组织人的概念。指那些对公司充满忠诚,希望通过更高业绩沿着科层级组织阶梯攀爬的人。
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指训练有素,有才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组织的贡献是什么。知识工作者不是组织的附庸,他们有明确的目标,能够独立的思考。
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对组织结构,劳动关系等一系列组织的管理问题形成了巨大冲击。在那个时代,组织的权利是掌握在有知识,专业懂行的劳方。谁有强大的判断力,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谁就应该拥有组织的权利。
知识工作者的崛起进一步解构了科层制组织下森严的等级关系。管理者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是服务者,资源的提供者。员工有想法就可以组织资源去做。权利属于有判断力、有行动力、有领导力的人。员工必须要更加自主,而管理者必须有足够强的权利给到员工。
科层级组织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人没有能够充分发挥除潜能,为管理者的授权带来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不愿意把权利攥在自己的手里,但是因为下属无法积极主动工作而不能授权。我们现在不能再做一个附庸于组织的“组织人”,而要做明白自己的贡献在哪里,主动工作的知识工作者。
三管理百年的发展脉络
管理有标准答案吗?没有。每个时代,在解决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商业难题的时候都会有新的管理方法出现。
我们回顾下,二十世纪初年,泰勒和福特的科学管理解决了大规模生产制造的问题。斯隆的分权制,在产品逐渐多样化的时代,让我们放松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以灵活和分权的模式组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工业需求压倒一切,生产管理的水平达到巅峰,甚至能让工厂快速转型生产不相干的东西。二战后大型跨国公司的崛起,束缚了人性,让美国管理模式遭遇挑战。人们开始重新注意到领导力、知识工作者和团队的力量,不断探索释放人才活力的方式。
如果我们往前看,未来个体的崛起将会给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在过往的管理经验里,我们会看到激活团队给组织所带来的活力。那么激活个体呢?个体的价值是否可以无限的增大?我们已经逐渐在目睹超级个体的崛起,看到一个人创造的价值就可能超过一个团队甚至一个组织。
这是知识工作者下一步发展的方向。顶尖人才和普通人财的效率几乎是无穷大的,因为每个人大脑的潜力是可以极大限度挖掘的,尤其是信息和知识可以随意获得的时代。
(文稿来自人资读书会课程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