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6,今天我休息,原本想睡个懒觉,但早早就醒了,为了放慢一下自己的节奏,我特意在床上多赖了一会。翻来覆去还是忍不住拿起手机,翻开微信群里频频在闪烁的信息。“……58床血压如何、57床饱和度好转没、41床症状加重没……CT结果如何、查血情况怎样、治疗方案怎么调整……”。
八点半,天依然阴沉沉的,我起来洗漱,看了一下窗外雨已经停了。来武汉已经两周,但感觉经历了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温度。我喜欢阳光的味道,温暖、光亮,还有无限的生机,看到一缕阳光从窗前透过,我心情都会好起来。9点多点去楼下餐厅拿早饭,刚转身走出门,手机响了,一看是医疗队队长周主任电话,赶紧接起。听到他在餐厅说话,赶忙放下手中的早饭疾步走了过去。
“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有个危重新冠状肺炎病人,可能要装ECMO,需要我们来协助,今天你什么班?”,周主任问。
“好的,我今天休息”。
“那太好了,大概一点半左右,你随时待命”周主任说完急忙又去布置工作。
我拿着早饭边走自言自语,“厉害啊,ECMO都能弄到”。在整个湖北战场上像ECMO这种顶级高级生命支持设备是极度紧缺的,满打满算全国也仅有400台。在抗疫前线物资紧缺的情况下,ECMO使用需要精打细算。拿武汉规模最大的新冠状肺炎定点医院中南医院来说,开放5400张床位,也仅有两台ECMO。
ECMO(体外膜肺)被称为是一种用于协助危重症心肺衰竭患者进行体外呼吸循环的终极武器。工作原理是将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后,再用泵将血灌入体内。目的是使心脏和肺脏得到充分的休息,为肺功能和心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可有效提高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但是ECMO对人体也是有创伤的,风险高,极易产生并发症。之前就有消息说在金银潭医院,5例危重新冠肺炎病人用ECMO抢救,效果都不太好,最后都没有回来。
回到房间,我边吃早餐心里边嘀咕“什么样的病人啊?多少岁了?除了肺不行了,心脏功能好不好啊?多高多胖啊,管道怎么选?什么牌子的ECMO哦?……”我往嘴里塞了一口咸菜,果断打断了自己的思绪,“只是喊去协助,又没有让我们做,担心这么多干什么……”。中午我想早点吃午饭,好待命去医院,来到餐厅突然见到麻醉科的曾彦超老师,倍感亲切,他是我们心脏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师,也是ECMO核心技术人员,他在武汉的方舱医院执行任务。我们拿了很多好吃的招待他,在被准许的情况下,保持有效距离的前提下,我陪曾老师吃了个简单的午饭。一会麻醉科吴彬老师也过来了,麻醉、体循、胸外、重症、护理都到齐了,我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完整的ECMO团队。原来不是“协助”,是“帮助”,一字之差,全班人马。
很快肖院长专门召开ECMO工作布置动员会,传达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书记的关心和要求,以及武汉一院院领导的关切。武汉一院尚未开展过,强调任务艰巨,非常时期,环境艰苦,要努力克服,争取顺利完成第一例ECMO救治新冠肺炎任务。周主任介绍病情,患者一名71岁女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由于患者年龄大,肺部病变重,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呼吸衰竭,在先后采取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等抢救,但患者肺氧合状况依然没有改善。经医院组织的多学科专家会诊,评估后一致认为,ECMO才能为患者抢得一线生机。
经评估、判断、分析患者病情,ECMO小组成员一致决定使用VV-ECMO模式。周主任明确了具体分工,我负责血管通路,曾老师负责机器,吴老师负责监护抢救。同时反复提醒大家,ECMO机器和耗材都是之前未使用过的其他品牌产品,安装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隔离病房环境、防护装备等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进舱之前我还专门给我们科的陈丹副教授打电话请教了一些具体的操纵细节,因为我们医院的好多ECMO都是他参与实施的。
肖院长把我们送到通道门口,像一位家长一样反复叮嘱要注意防护要注意安全。走进更衣室,我们的院感防控员,周泓羽老师帮我们整理、检查防护服,进去前周主任要求给我们来了一张“逆行胜利”的合影。
来到3楼的重症医学科病房,人头攒动,各种忙碌着准备着,曾彦超灌注师赶紧去查看ECMO机器和各种管路。我盯着心电监护仪看了一眼,血氧饱和度只有82%,问了旁边护士一声“有用血管活性药物吗?”,这时吴彬医生推着彩超走了过来,也看了一眼监护仪上不停跳动的指标。“心脏功能还行”我说到。我掀开被子,露出患者一条粗壮的大腿。“这么胖,肯定不好穿(刺血管)”。我说着看了一眼吴彬医生,他立马拿着彩超探头准备找血管。“彩超我们也看过了,肯定不好穿,血管发育有变异,两根血管完全重叠在一起……”来自对方医院的彩超师说道。这一来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
大大小小几十道程序、几十种器材都得提前准备好。我们已经顾不上多想,又赶紧去看穿刺套包、穿刺器、导丝、导管……,全是临时拼凑的,我问病人身高体重,但知道也没用,没得选就两根导管,一根导丝,而且还不是做ECMO的导丝,只能凑合着用。曾彦超灌注师在机器面前反复调试,各种连接头不对,细心打量着说“比我们自己医院的安装起来要复杂的多,我也在看怎么安装排气运转”,虽然原理都一样,但任何一个小的细节出错误就会导致病人死亡。真是“万事开头难”,但也只有敢于开始,才有结局。
我跟吴彬医生在病人身上反复比划着,讨论着最佳穿刺路径和手术台上的配合细节。我们穿好手术衣,这已经是第四层了,戴好面屏,眼镜和护目镜上已经全是雾气,能见度极低,没有专业的穿刺器,没有手术灯,全凭感觉和经验。消毒、铺巾,吴彬医生定好位置,我们一起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血管,一针见血,暗红色的血溢了出来,我赶紧置入导丝,固定位置,依次置入扩张器,都非常的顺利,但是最后一步置入导管,发现并没有血涌出来。“怎奇怪,怎么一点血没有,怎么可能?”吴彬医生惊叹到。从来没有遇到过这钟情况,“不对,一点血没有肯定不对,肯定不在血管里面”我肯定的说到。没有办法,只有退出管道从新来。周主任在台下反复提醒,一定要固定好导丝,这个导丝不是专用导丝。再来一次,前面依然很顺利,为了确定在血管里,每一次扩张器扩张我们都要看到血流出了才放心,但到最后一步置入导管,就是没有血涌出来。彩超评估血管里看不清导管。我们俩在台上心急如焚,下腔静脉回流整个下半身的血到心脏,这么粗的导管在血管里面怎么可能没有血。“一点血没有肯定不对,肯定不在血管里面”我依然重复着。汗水和雾气已经完全封闭了我的视野。手术台上我提了两套方案,要不直接切口,把血管游离出来,看清楚了直接插,要不再尝试穿一下左边,但左边的血管也是重叠的。“还有手术器械吗?”我问到,打开一个气管切开包,除了多了几把钳子,什么也没有,血管缝线也没有,再加上我现在根本看不清,只能先试一下左边。现场的气氛有些紧张,大家都不说话,门外等候的人员也暂不在进出,慢慢的等待着。我第一个开口说话,“没事没事,今天真是什么都遇上了,最困难的过去了,后面就顺啦”,我也对吴彬医生说“不要紧张,大不了我们重新开始”。站在一旁的一个女医生说到“加油加油,搞定了我请你们吃火锅”,另一个男医生回答道“别人重庆来的,你请吃火锅……”。大家都哈哈大笑,气氛一下缓和了下来。我要求把我的面屏取下来,但剩下的眼镜和护目镜上厚厚的雾气还是让我什么都看不见。
我与吴彬医生商量,因这个导丝特别的柔软、顺滑,很容易打折、滑脱,且没有刻度无法准备判断置入深度,必须改变策略。我们最后讨论决定先按照平时置深静脉导管的常规程序完成,确定从深静脉导管中抽出血来,再将导丝通过深静脉导管,退出深静脉导管,再通过导丝置入ECMO导管。我不时的在看病人的肚子和血压,刚刚右边穿刺两次都没有成功,而且置入了一根那么粗的导管,一旦撕破大血管出血病人肯定没有命了。想到这里依然心有余悸。我一边推送着导丝,一边手上体会着导丝在血管里穿过的感觉,但三层手套基本上感觉不到什么。我也无法准确判断到底进了多少,因为我根本看不见,全凭感觉在操作。我一直在问血压好不好,突然有个医生提醒“有心律失常了”,我问是“是房早还是室早?”,“室早”,我心里明白这是导丝到达心脏刺激心脏的结果,深度肯定够了,我肯定到。最后将导管慢慢的推进血管,拔导芯时我屏住了呼吸,大家都盯着我的双手,慢慢退出,顿时一股暗红色热流涌进了管道,还没等我看清楚,身后的助手喊道“漂亮”,房间里立刻响起一阵掌声。但很快患者病情出现了进一步恶化,开始出现心律快、血压下降,肺无法工作,全身脏器处在氧耗竭的边缘,心脏在做最后的奔跑,随时可能骤停。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改善病人的缺氧。紧接着我跟吴彬医生动作娴熟的迅速完成了颈内静脉置管,彩超准确判断置入深度,然后排气、连接、转机、调试流量。红色的血流在管道和机器中滚动着,患者的氧饱和度一下升到了100%。我在缝合固定的时候,已经看不见针和线了,我只能用手指头摸着感受到针尖,然后再摸着管子边的皮肤,全凭感觉缝合。结束后,周主任立刻指导输液、稳定循环、处理心律、救治内环境等。
ECMO正常运转后,虽然我们穿着隔离服已近7个小时,大家也并没有急着离开。我们不顾疲劳再仔仔细细的检查各个环节,确保ECMO远转没有问题。周主任把我院的经验和资料与武汉第一医院的医护团队分享,强调救治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待患者整个呼吸、循环稳定,ECMO、呼吸机等参数调整好,一切运行平稳后我们才离开。脱下防护服全身都湿透了,汗水和鼻涕聚集在了口罩里。
后记:回到酒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是当心暴露太久自己会被感染;二是虽然ECMO让患者暂时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这仅仅是治疗的开始,依然任重道远。后续ECMO管理和护理尤其重要,生命体征监测、院感防控、并发症观察、气道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管理、血气分析、抗凝效果监测等,需根据病情和各项指标不断调整治疗及护理方案。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做这些操作,每一项都更加艰难,对大家在技术、知识、体能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虽然目前病情还很危重,但大家的全力以赴,不言放弃只是从死神手里买了点时间,为下一步治疗争取了机会。第二天一大早肖院长和米洁护士长一同前往查看了病人。晚上我与我们科ICU李林峻医生也一起看了患者,目前还算比较平稳,才敢暂时放松一直紧绷的弦,记录下这惊心动魄的过程。我相信后面还有更艰难的时刻等着我们,希望婆婆能够顺利的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