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暴露的扎心真相:一句“我为你好”,其实一点也不好

01.

最近《小欢喜》爆火,身边朋友说看到过去的自己,出于好奇,就去刷了几集。

整体故事脉络很简单,就是讲北京中档住宅里,三个家庭里的父母和孩子备战高考的事儿。

可以说,三个家庭里发生的,在经历过高考后的人看来,都熟悉无比。

高考,几乎在中国所有家庭看来,就是鱼跃龙门,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因为执着,所以苛求,找不到一条恰当的沟通方式,于是亲子关系难免会走入死胡同。


特别是剧中宋倩和乔英子母女的相处模式,无一不让人窒息。

离婚后,身为单亲妈妈的宋倩,将英子视为自己的全部,看作是下半辈子的骄傲来源,所以对待英子备战高考,几乎到了病态关心的地步。

明明是一名金牌在编教师,为了能拥有更多自由时间盯梢英子,她果断辞职回家,做起补习班老师,以便把控英子的学习。


早上五点,她起床给英子料理营养早膳,禁止英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喜好,英子成绩考第二不行,只能力争第一,强迫英子改变梦想,不能考南大,只能考清华北大。

最绝的操作,就是用隔音玻璃,创造出一间绝对静谧的学习环境,顺带自己可以通过窗口全程把控。

以前都说高三学习就像坐牢,如今看英子,倒真的像关在牢笼里的金丝雀。


你说宋倩不爱孩子吗?

不,她真的爱,爱到可以放弃自我,爱到给孩子套上沉重枷锁。

你说英子不爱她妈妈吗?

不,她也真的爱,明白妈妈的不容易,所以一次次委屈着忍耐。

这种病态下的相处,一触即发的崩溃情绪,爆发纯粹只是时间问题。

父母的那句“我为你好”,到最后都要演变成,见血封喉的砒霜毒药。

02.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孩子就是父母的命根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心态。

错是没有错,可惜太容易走入一种误区,将孩子当做是人生延续的替代品,把自己没做到的事,没有完成的梦想,统统交由孩子来完成。

中国式父母没想明白的是,每个孩子的出生意义是因为爱与期待,他们拥有独立人格的,而不是当做个人附属品来炫耀。


不得不说,英子和母亲宋倩间令人窒息的对话,身上一闪而过很多人的童年,那种失去话语权的难过:

宋倩:说啊为什么?

英子:我已经说过无数遍了。

英子:你听进去过吗?

宋倩:我没听进去过吗?

熟悉吗?日常中常见的一幕。

就算孩子主动讲过无数遍心声,可妈妈一方选择完全忽略,那结果都是无效沟通而已。

宋倩:有什么事情你告诉我啊!

英子:我不敢和你说啊,就算我说了你能答应吗?

宋倩:我当然不能答应!

有些父母要孩子据实相告,又要她无理由求饶,不带尊重视角的爱,于彼此而言都是种变相折磨。

一方认为脱离掌控,一方心里感到沉重。


英子:我考不上南大会特别难过。

宋倩:可你如果考上南大,妈妈也会特别特别难过。

很多时候,孩子梦想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家族给予你的梦想,如果不听话,反倒成了一种不孝,对父母付出的否定。

宋倩:你压力大,妈妈压力不大呀?

宋倩:妈妈的生活中只有你啊,妈妈这一路陪你走过来,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可妈妈从来没有后悔过。

一句“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啊”,束缚住了英子,也压垮了宋倩。

现实中这样的父母,还并不少见。

真的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沉重的压抑,让人喘不过气。


其实说白了,那些看似压在英子身上的重担,实际也同等地一层层压在宋倩自己身上。

孩子感受到多痛苦,父母相对应就有多可悲,为了挽回自己可耻的悲哀,又再用力压迫孩子,导致了恶性循环。

每对父母爱孩子最大的错,就是将自我感受诉诸于孩子的一生。

宋倩把孩子看成人生的救命稻草,以至于爱到没有分寸和自我,将人生价值建立在孩子高考成败上。

这就像玩一款经营游戏,只要游戏里的自己赢,与之而来的,就是满满成就感。

越是执着于胜利,就越是得不偿失。

03.

纪伯伦在《致孩子》里写到: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际很少父母参透。

一如我的母亲,她真的很爱我,可这不代表,她会设身处地去想我的感受。

英子高考时的压抑,我感同身受,母亲她盼你好,盼你金榜题名,她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物力去助你成才,在感恩她付出的同时,内心是难以忍受的煎熬。


直到如今,我都清楚记得,她生气时最爱朝我吼的那句:

“我就不该生你,更不该养你,全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

虽然明知是恼羞成怒下的口不择言,但当下被伤害的感觉是真实的,忍不住赌气似地回狠话也是真的。

明明都为对方好,可结果没一个人好过。

不知从什么是时候起,提起中国父母,大多人下意识反应,是一种以爱为名的束缚,一场父母自我牺牲后的自我感动。

都说做父母难,可谁知当儿女心里的苦?


只是儿女苦归苦,最终一样得从当初被压迫的孩子,长成拥有自己孩子的父母。

当身份彻底对调,生活就一定会舒坦嘛?

答案是不一定。

看到网友说,自己身边已婚已育的朋友亲戚几乎都吐槽,小孩就是自动碎钞机。

有些不容易,或许只有自己身处其位时,才知道当父母不好当。

正如最近看到的又一部,可以提名窒息亲情杰作的日剧《坡道上的家》。


当母亲在厨房忙着料理晚餐,因为今晚有客人要来,一个人显得手忙脚乱的时候,一旁的孩子过来捣蛋,要求母亲给她读故事书。

母亲解释了要忙做饭,待会再说,可小孩不依不饶,开始闹脾气,大吼大叫,看着母亲完全不理会自己,就生气爬上饭桌,把桌上摆好的菜用手抓起朝地上扔。

母亲看到气炸了,忙活了半天全都是白用功,崩溃下忍不住朝孩子说了重话,孩子直接发脾气大哭,结果这时正好丈夫带着朋友回来了,看见一地狼藉和吵翻天的孩子,对妻子又是一顿数落。

讲真,这一幕我看得太憋屈了,一股浊气堵在嗓子眼。

如果是控制欲旺盛的父母是孩子的灾难,那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就是家长的灾难。

当父母不懂如何压制住熊孩子莽撞的天性,就会出现用强力镇压,用绳索套牢的倾向,于是就变成曾经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类父母。

年轻妈妈和婴幼儿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搭配,就像是没有人生经验的弱女子,在养育一头猛兽。

04.

想想如今社会上,有多少巨婴在啃老?

巨婴吸食父母的艰辛血泪,理所当然认为父母就该养自己一辈子。

在新闻里,我都不记得看到多少次,跨入半百年龄的父母,出去打工赚钱养儿女,四处奔走帮孩子找工作,有的甚至还得帮孩子还债。

父母生你养你大半辈子,没有得到赡养就算了,还要如此受苦,真是一种大不孝。

这世上的父母与孩子,谁又比谁容易呢?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人子女,没有经验都是正常的。

父母比孩子先来到这个世上,同样也会先一步离开。孩子比父母后来到这个世界,自然也要看着父母先走。

所以父母在教会孩子存活的时候,就要学会放手了,孩子在得到独立生存能力的时候,也该放过父母了。


想起罗振宇说过一段话,我深表赞同:

以前认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责任把经验,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

但是现在可能得倒过来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死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所谓亲情,大概就是一场漫长的互相成全与放手。

父母放过孩子,孩子也要放过父母,成全彼此家庭圆满后,相爱着逐渐老去。

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旅程,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所以与其抓着不肯撒手,不如让其自由。

要知道,风筝这东西,还是挂在天上,存在适当距离的时候最好看,这道理,和处理亲子关系同理。

共勉。

【今日互动】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最佳关系是什么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欢喜》暴露的扎心真相:一句“我为你好”,其实一点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