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语言第二天--关于转换标签的分享》by应童

《神奇的语言第二天--关于转换标签的分享》by应童

我们基于自己过去的体验在心中构建模型。没有两个人的经历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在心中构建的模型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不同寻常的模型,在行为上组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兴趣、习惯、喜好、厌憎以及准则。

有些人将自己锁在痛苦里,不是坏、疯狂或者有毛病,其实是因为在他们所知的范围内,选择他们模型中认为最好的选择。所以问题并非他们做了错误的选择,而是在于他们现在的选择还不够丰富。所有的体验就像是贴标签游戏,给自己造模型。

所以实现非凡成就与阻碍我们进步的事情,本质上是同一种过程,区别只在于固执者把自己相到的模型,当成了绝对的事实。这里大体上有三种机理:删减、扭曲、概括化(一般化)。

这三种过程同样也存在于我们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体验的过程。

语言经过层层删减,最后通过我们的意识说出来的这个部分,已经是经过无数层的转化,可以把它称作是百转千回之后再说出来的。所以我们的口头描述(表层结构)必然缺少很多信息,这部份也可能从当事人的世界模型中丢失。如果当事人经验模型丢失,就会枯竭。枯竭模型意味着其行为选择是有限的。那么,让丢失的片段被恢复,人的变化过程便开始了。

克里斯蒂娜老师是这么做的:

当案主说:我焦虑。

老师就问:什么时候会焦虑呢?

她让案主将焦虑还原到场景里。

案主说:赶火车,那个火车时间很近了,然后就会感觉到很焦虑。

老师对着团体说:那我们来反推这个过程,去了解如何建立了这个特定的感受?

瞧,老师开始反推,将丢失的信息补回来!而且她将“焦虑”这个标签替换成“这个特定的感受”。

然后这个案主就说了:我就会慢吞吞的去收拾行李呀,然后看了一下手表,哇一看时间快到了......

这个时候老师就是让她去识别焦虑这种感觉会在身体的哪个部分感受到?

案主就说是在太阳神经丛那一块,说的时候用一个打圈的手势把它表现出来。

老师就捕捉到了这一点,她说:你刚刚有呈现一个动作。就让案主把打圈的动作加快,让它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更快一点,更快一点。这个时候老师就问案主:你现在称呼它是什么?

案主就说漩涡。

妙啊,这里就是在转换标签了,本来这一个在腹部这样子打圈的动作是焦虑,动作还是那个动作,只是改变它的速度,让它变得更快一点,它的称呼变成了漩涡。

然后老师就问,当标签不同的时候,那又带给你什么感觉?

这个案主就说了:随着身体的运动,内在就出现画面就像是一个漩涡。案主也觉得好奇特啊。

老师说:这就是临界点。临界点是一个关键词。老师说每一个次感元,都是这么运作的。关联与解离,当你做原始动作的时候,关联着焦虑,临界点就是事物解离的一刻。当漩涡出来,这个临界点就发生了,跟原来的那份焦虑就解离了。

所以老师就问她:那你看到一个画面了,是一个漩涡的画面,那么它有特定的情绪吗?

案主就回答说,好像是随着这个特定的运动之后,然后那个部分就放松了一些了。

太妙了呀!我在心里惊叹!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改变这一个动作,就让案主从焦虑里面解离出来了,这个真的这就是魔法,伟大的魔法!

老师在这里展开讲了一下次感元的特点,次感元像是一个光谱,它是渐进式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慢慢的去改变这个次感元,就像这个手的这个动作,这样子在动,那么你去改变他,你让他加速,这个时候次感元就发生了改变。改变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然后老师说:那我们再反向来一下,还是做那个动作,那现在这个动作不是让它越来越快,而是这个动作把它放慢,又会发生什么呢?持续的让它变慢,让它变得越来越慢,直到你的体验改变了。

这个时候这个案主说:我突然感觉到是温暖的,是一种流动的感觉。

所以一开始是加速,后来是减速,大家发现了吗?所有的NLP技巧都包含一个临界点,跨过这个临界点就给到他不同的标签。除非我们不去改变,不去改变这个感知的位置。

老师最后就做整合,让案主闭上眼睛,从原始动作开始,先是加速变快,看到漩涡。然后就慢下来,再慢下来......哇,就这么一搞,那个案主就说,哎呀,好像不焦虑了,体验完全不一样了。

老师做了测试,那如果下次再遇到这个赶车,再遇到这个时间很紧张,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案主就说了:那就是做这个动作,让它加速,让它减速。OK!

太赞叹了!你一点都不需要去探索为什么会焦虑,焦虑背后有什么正向的意图?就直接透过改变次感元,替换标签,就这么改变了,这么简单,这么快!原来心理治疗是可以那么快速而且有效的,早上老师示范的这个转换标签的案例让我很兴奋!

你可能感兴趣的:(《神奇的语言第二天--关于转换标签的分享》by应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