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我们感知世界的信号与噪声

信号、噪声这些概念是信息论和通信领域的东西,感觉离我们很远,其实不远,我们都遇到过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但是再一次打开听的时候,会发现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自己觉得很陌生,惊叹怎么自己的声音是这样的?

1.感知的信道

信道这个词是指信息传输的通道或媒介,我们感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某种方式或媒介的,借用“信道”的概念。以我们刚才说的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失真的问题来说。我们说话时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是以骨骼为传播介质进入到内耳,最后形成电信号传播到大脑的。而录音机放出的声音却是经过一系列的转换后经空气传播再到内耳的,也就是说经过特定的介质过滤加工过的声音。

问题是当我们习惯了听到的这种声音,就会以为这是我们的声音,实际上,这不过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这种传输媒介而已。媒介即信息,每一种媒介都决定了它传输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这里包括我们的声音。

有句话说“人自愚,查人则明;人自智,查己则昏”。意思是说再蠢的人,看别人都特别明白;再聪明的人,看自己都特别不清不楚。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我们自己的信道里,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面目是怎样的,这也说明了“反省”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所谓“反省”,就是放弃自己与生俱来、习以为常的认知信道、方法和途径,切换到别人对自己的认知信道上,这跟智力没有多少关系,只是跟我们感知世界的信道有关系。

2.感知过程中的噪音

通信领域有个“信噪比”的概念,意思是信号或者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噪音,噪音的量占我们所要传输的信息本身的比值。一般的咱们这个世界不可能一点噪音都没有,最低最低还有个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叫宇宙背景辐射的噪音。

噪音没法根除,特定的信道有它特定的噪音。而最危险的地方就在于,由于信道本身自带噪音,我们常常就会把这个噪音视为理所当然。时间久了,我们对它的感知就会自动淡化,甚至完全没有,而它一直存在在那儿。有点类似于坐飞机,当你把它当成是一个当然的存在的时候,你就不觉得它吵了,实际上,飞机的噪音分贝是非常高的。

当我们借助某个信道获取信息的时候,它作为一个前提,理所当然地干扰着信号,但是我们不知道它的存在。我们对自身、对自己的组织、对自己的机构进行认知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背景噪音,而这个背景噪音在某些时候会大大削弱信号的强度,使我们获得的所谓“信号”,其实是一个包含了太多噪音的信号。

我们要获得更真切的信息的时候,要想办法降噪,而降噪的前提是你知道噪音的存在,如果你不知道噪音的存在,或者你把它视为当然,根本不认为它是噪音的话,你的降噪就无从降起。

比如有些领导习惯于从自己的亲信那儿获得信息。在他眼里“亲信”就是他最亲近的信道,也是他最信任的信道。时间久了,他觉得只有这些信息是最可靠的,非亲信说出来的东西都是不可信的,当你对这个信道产生无限信任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把这个信道里自带的巨大噪音给忽略了。

我们自己具有天生自恋、自我保护、自我辩护的倾向,它会自动过滤很多有用的信息,同时在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制造各种各样的噪音,以至于我们天天听到的都是一个扭曲的信息。

认知的形成,无非是在众多的噪音当中生成信号,屏蔽和排除噪音,可以说,人类的思维史和认知史都是用各种方式排除噪音。要获得真切的认知,就需要找到一种屏蔽现象和噪音的方式,否则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噪音所绑架和裹挟,被混淆视听,最后,整个思维都会处于一种混沌或者说是“熵增”的状态。

我们大学的时候经常听校训说要把我们培养成“T”字形人才,就是既要有做到“刻意练习”,形成自己专线神经元连接,能够在瞬间把握本质的深度,也要有尽可能让自己获得丰富甚至有点杂多的知识的广度,光是“横”或者光是“纵”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知的。


参考资料:

 得到app《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23我们感知世界的信号与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