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控制的父母

陶渊明家里请了一个男仆,他出门的时候给他的孩子留了一个纸条,说“此亦人子也,请善待之”。这就是不以角色来定义人。虽然请来的这个人是保姆,他是为你服务的,但是你要知道他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希望你能够善待他,这就叫作人文主义。

 但是如果以角色来定义人,你就会发现,我们见过的很多老人家也是劳动人民出身,但是他对待保姆特别苛刻,他觉得保姆就应该干活。甚至有的老人家会盯着保姆,一直从头盯到尾,生怕她不干活。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保姆,你是我花钱雇来的,这就叫作用角色来定义人。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父母用角色来定义自己的孩子——你是儿子,你是女儿,你是女婿,一个一个的等差像涟漪一样荡开,会让家里的人觉得不公平、有差距,受到了区别对待。

保持主动的心态。请记住你已经长大了,你已经不是那个瑟瑟发抖的、没有办法的小孩子了。长大了以后的特点是你不能像一个莽撞的少年一样,跟他去对抗、跟他去打架,不需要,因为那同样是不成熟的表现。你需要学会的事情是看清、了解、不接受,你得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为什么我们觉得讲书或者是读书这件事非常重要呢?你没有读书时,你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你只是觉得我跟我爸爸或者妈妈的关系很怪,但不知道是怎么怪。当你明白了以后,看清了这段关系,就知道:“哦,原来他依然想控制我。”接下来,了解他控制你的动机、方法是什么,然后学会不接受。这是最基本的三步。

你得相信内在体验的重要性。奥斯卡·王尔德讲:“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我没法解决我生活的环境,我可能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环境里,但是我具备仰望星空的能力,这就是内在体验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呢?你去读《基督山伯爵》,或者你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巴黎圣母院》、读《悲惨世界》,书里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有仰望星空的能力,有着丰富的内在体验。这一点是对抗不成熟的父母最本质的东西。 怎么去找到你的内在体验呢?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如何唤醒你的内在自我。内在自我就是你的内在见证者。什么叫内在见证者?心理学说“我”是什么? “我是我的观察者”。你整天说“我”,什么是“我”?“我是我的观察者”,你得有一个能够跳出来观察自己的那个人,这个才是“我”,所以这个就是你的内部见证者。

那有这个内部见证者的好处是什么呢?作用包括:他可以带你发现需要警惕的情绪。比如你今天有一丝丝不高兴,假如你是一个活得很麻木的人,你就随它过去了,不会反省自己为什么有这份不高兴。但如果你是一个像王阳明那样能够有内省精神、能够洞察自己内在良知的人,你就会把那个念头拎出来看一看:我为什么今天还会生起这样一股私意呢?当你能够观察到自己内心那股私意的时候,你的内在自我才能变得越来越好。所以,这是发现需要警惕的情绪。 然后你要有直觉,有时候人的很多判断来自直觉。有很多心理学的书都能够帮我们证明直觉的存在,但你不要把它夸大到神通。到了神通那个层面,可能就是过度的夸张了。但是一个人做一件事做得时间很长,的确会产生直觉。我亲眼见过警察能够在一群人当中,一眼看出谁是小偷。这就是长期从事一份工作所带来的直觉的能力。 然后是顿悟,就像牛顿被苹果砸到头以后,他会突然之间受启发,说是不是有引力存在。顿悟甚至能够指引我们生存。有一次我采访一个探险家,在南极、北极、喜马拉雅山都做过探险。我问他遇到过最危险的事是什么,他说在南极走着走着,冰面就开始裂了,裂开一个大沟,掉下那个大沟就没戏了,因为没有那么长的绳子能把你拽上来。我问他:这时候怎么办呢?他说,凭着本能跑呗。他告诉我,人到了那个情境之下,你跟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就是凭着本能朝一个方向跑,而往往这个本能是对的。包括他们的团队,他们很多次都是瞎跑,一看冰面突然之间裂开了,开始瞎跑,最后竟然能够跑出来,这就是生存的指引。 所以你内在的感觉越丰富,你在这个世界上对自己的保护可能越充分,因为你是敏感的,而不是麻木的。要唤醒你的内在自我,让你活得有觉知,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survivor(幸存者),从一个家庭中走出来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

唤醒内在自我的具体方法是留意内在身体的感觉。我们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得越来越麻木,我们忽略自己身体的感受,这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的身体长期处在压力之下,而你没有感受到。等你出现长期的背痛、长期的头痛、长期的脊柱弯曲时,那已经是压力很大的状况了,所以要学会留意内在的身体感觉。 然后,弄清楚这个感受的意义。感受是要提醒你什么?我们的身体不会平白有一个感受,它一定会提醒你一些东西。 接下来,不要评判和批评自己。大家经常给我们反馈的问题是:樊老师,为什么我读完了书以后,我的生活还没有改变?樊老师,为什么我读完了书总是记不住?为什么我读完了书以后对孩子还是那么凶?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是对自我的严格批评。你对自我进行这么严厉批评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你小时候总是被别人批评着长大的,所以才养成这样一个习惯。而这个习惯导致的结果是,你的学习会变得更困难。 如果你能够对自己稍微好一点,稍微宽松一点,别老去看自己没记住的部分,去关注“今天我用了一招”“我今天学了一个东西”“我记住了”,这样你的进步才会变得越来越快,这是乐观者的好处。所以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总是在进步,这就是区别。 然后,明确自己的需求,畅想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归属。没事干的时候,你想想你的人生到底希望怎么样,你希望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跟身边的人分享。有效的培养方式包括正念、冥想、写日记。有写日记的习惯是很好的,记录一下这一天的感受,然后打坐、保持正念。 你想想看,我们有很多烦恼:万一发生那个事怎么办?万一孩子没上到好的中学怎么办?还不了贷款怎么办?请问此时此刻,你摸着这张桌子的时候,这些事发生了没有?没有,这些事没有发生,你就是在这儿摸着这张桌子,说着这些话。这叫作正念。那些烦恼还没有发生,等它发生了再慢慢解决。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能够保持正念的话,人生中没有特别困难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因为所有的坎都是一个点又一个点慢慢过去的。这就是唤醒你的内在自我。 为什么突然讲到这儿呢?为什么讲着父母的问题,突然变成了要唤醒内在自我呢?因为有一个原则很重要: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人,才能够照顾别人。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内在调养好,不能让自己内在变得丰富、变得充实、变得淡定,不能够和正念保持连接,你照顾不了你的孩子。孩子一点点的躁动,在你这儿都会起极大的波澜,你会很容易被他带着走。

因为真正会管孩子的家庭,就是不怎么管,你只需要情感足够成熟、足够淡定。

他的心都没有专注在作业上,他是散乱的,因为他的情绪被周围的家长打散了,没法集中。而实际上,中小学学的那些东西有多难呢?没多难,一个孩子只要能够集中精力好好学,肯定能够学得会。 所以拜托各位父母,要改变自己,才能让孩子的学习变好。我们整天就喜欢操心,喜欢使劲——使劲改变孩子。我们老想使很大的劲去改变孩子,希望孩子读了一本书就变好了。这想都不要想,他就是个孩子,他是跟随着你的行为进行调整——因为你是那个巨人,他是那个孤独星球上的小孩,他能把巨人怎么样呢?所以,唤醒内在自我,照顾好我们自己。 做好这一切以后,我们开始与自己对话,扫除思想垃圾。什么是思想垃圾?你的父母如果不成熟的话,在跟你互动的前半生里,他们会往你脑子里装很多思想垃圾,比如说“你必须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你要战胜谁谁谁”这种想法。他不跟你强调乐趣、不跟你强调快乐、人际关系,所以这种叫作“强迫性的情绪”,你需要把它分开、剥离掉。

教会大家学会自我对话。书里边有三种情境,我念一下,我相信你们听了就会有治愈的效果。以后遇到这些被别人情感控制的情境时,你要学会帮助自己。 第一个,“当你因为做得不够多而受到责备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 我没做错任何事。我能倾听,但我不会接受内疚。 我不是坏人,这事不全是我的责任。 她感到失望不是我的错,她的期望实在是太离谱了。 即使他觉得一切都不会再好起来,这件事也会过去。 她想要的超出了我能给予的限度,我永远也做不到那样,也不想那样做。她想要我做的事只会让我感到压力和疲惫。 第二个,“当某人情绪失控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 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不是我的错。 她很不高兴,但我还是好的。地球依然在旋转。 他表现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但这不意味着他是对的。 有人感到难过并不意味着我要让他们来支配我。 她说的话太夸张了。 她想让我相信这件事是世界末日,但它其实并不是。 第三个,“当有人试图控制你、控制你的思想时,你要提醒自己: 我的需求与他的一样合理、同等重要。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平等的。 我的生命不属于她,我可以不同意她的观点。 应该由我来选择忠诚于谁,他没有权利要求我完全忠诚于他。 我的价值不在于他对我的感觉如何。 这只是她的观点,她不能控制我。” 这三种情境中遇到的不成熟的人,未必是父母。不成熟的人可以是任何一种人,比如说班主任、配偶、单位里的领导,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成熟的人。他们就喜欢控制他人,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把所有人都变成模式、变成模块,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别人就跟他一样,听他的指挥,听话、照做,就行了,把别人物化。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论语》很重要?因为孔子所讲的东西都不是把他人物化的东西,孔子希望他人是个人,叫“君子不器”,你不能变成一个“东西”。但是这些不成熟的人,老想让别人相信,你就是个“东西”,干好你的事就行了,不要瞎想。这时候你需要用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学会自我对话,用品味愉悦来填充你大脑中被扫除掉的那部分。

学会建立一个更健康的自我概念。如果你的父母不成熟,你的自我概念也不会健康,因为他会说你不行、你不对。我们的童年互动塑造了我们的自我概念,你长大了以后需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成年人,相信自己不是冒牌货。 有一个词叫“冒牌货效应”,比如说一个人已经是一名教授了,但是他内心常常会有一种感觉,说我是那个幸运的冒牌货,只是因为别人没发现我的水平不高,给了我一个教授的头衔。你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获得了尊重,你可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觉得自己是伪装的。这种伪装的感觉来自于小时候被长期地打击,长期地贬低。 要确立自身的价值。什么是自身的价值呢?我到底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位记得邓晓芒教授讲的吗?我是谁,走着瞧,我要慢慢地走出“我是谁”的方向。但是现在你要坚定地知道我此刻是谁,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我的个性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这些东西构成了“我是谁”的种种要素。 然后你要跳出“戏剧三角”。戏剧三角太重要了,值得将来用一本单独的书讲讲什么叫作戏剧三角。古希腊最原始的悲剧或喜剧,基本都有一个冲突的戏剧三角。三个人,一个是侵犯者,一个是受害者,一个是拯救者。请各位注意,凡是那些喜欢在单位、在班级、在家庭里拉帮结派的人,都是在脑海中不自觉地形成了这三个角色。他会觉得那个人是个坏人,咱们俩团结起来对抗他。有人不自觉地扮演英雄的角色,有人就扮演小可怜的角色,有人就扮演大坏蛋的角色,而这三个角色是相互定义的。

家的关系,定义成了这三种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矛盾永远不可调和,它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大家在演戏,大家在按照那个剧本往下进行。为什么孔子说不能“因人废言”,“因人废言”的典型就是因为你是那个侵犯者,所以你说什么我都不信。你失去了对这个人认知的弹性,忽略了他的多面性,这个人跟你想象中可能是不一样的。 有一部讲种族矛盾的电影,叫《撞车》,曾经得过奥斯卡金像奖。大家可以看一下那个电影,会颠覆你对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你觉得这个人是个坏人,到最后他救了别人,成为了一名英雄;你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最后犯了错,伤害了别人。你要跳出这个戏剧三角,不要把别人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角色,这时候我们才不会用刻板的、僵化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 所以今后,如果你特别瞧不起一个人,或者特别恨一个人的时候,你要提醒自己:“我是不是给他套上了一个角色?是不是把他当作了侵犯者,而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我现在极度渴望找到一个拯救者来帮助我。”这是自己在骗自己。《有限和无限的游戏》里有一句话很有名:“我们应该过传奇化的人生,而不应该过剧本化的人生。”什么是剧本化的人生?就是给别人设定了角色,也给自己设定了角色。所以跳出戏剧三角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拥有更加健康的自我概念。更加健康的自我概念就是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很好、也很愿意努力。你看,这三条缺哪个都不行:第一个,你说我发现自己挺好的,所以我不努力了,这是一个固定型的人格,你没有成长;第二个,你说我要不断地努力,但是我不觉得自己很好。你在长期批评自己;第三个,你觉得自己很好,但你不了解自己。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好,没有道理。所以,这是健康的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三个特征: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很好、也很愿意努力。这三句话甚至可以经常重复。


有意识地保持自我联结,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你可能会犯错,人人都会犯错,但是你不能恨自己,你不能排斥自己,你需要接纳。只有接纳了自己,你才能接纳外在的社会、接纳别人。 然后,成为关系的引路人。还记得我们说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吗?你应该主动地成为关系的引路人,带着大家朝着更好的、更深入的、与情感连接的方向去发展,有点耐心、逐渐改善。别指望说我听完这本书,明天我们全家就变好了,这不可能,要慢慢来、慢慢地发现。 发现、觉知很重要。有时候我们在家里边发飙,突然之间失控,就是失去了觉知。有觉知的人是不会失控的,如果你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体会着什么,你就不会突然发飙。但是当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莫名其妙一股怒火冲上来,这时你就会发飙。所以慢慢来,先从觉知开始。然后,用不批判的方式进行沟通,可以学一下《非暴力沟通》,很多人喜欢那本书,大家可以去听一下。 然后,接纳过去,展望未来,最后这句话很重要。不要听完了这本书去跟父母吵架,不要说我怎么这么倒霉,这说的全是我,我要去跟我的父母理论,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纳过去,就意味着这事已经发生了,这就是你这一生中最合理的部分,你没法改变。你的父母尽他所能了,在他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这样。他把你养大,最起码他让你健康地活到了今天,能做到这一点对他来讲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为你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你不知道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他为什么情感没法跟你产生联结。



摘自樊登读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控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