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杨凌:农为邦本

图片发自App


到西安杨凌开会,有幸游览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博览园。在这里,“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的概念从老祖宗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代代流传,直至今日。

博览园里有农业历史博物馆、昆虫馆、植物馆、动物馆、土壤馆、蝴蝶园等几个部分组成,既是西北农林大学学生们学习实践的基地,也是对外开放的农业教育基地。我作为农家女儿出身、学生物的出身,对这个博览园很感兴趣,若不是时间所限,真想细细走遍看完。

我们首先参观了农业历史博物馆。从人类始祖的刀耕火种,到耕作技术的成熟,人类智慧处处可见。一些耕作技术及农具,从汉唐传下来,甚至在我小时候都还在应用,看着好熟悉,大脑里立马开始“忆童年”模式。从犁地、播种、收割、打场、晒粮、入囤,这些过程我都参与过,所用的农具仍是展览中作为文物的农具,如曲辕犁、三脚摇耧等。还有一些日常使用的农具我小时候也见过,如叉麦子的三叉,推东西的独轮车,碾麦子的石磙,铡草的铡刀等等。铡刀在戏曲《铡美案》里大家可能见到过,但其实农家日常离不了它,因为要用它铡草喂牛喂马。






图片发自App



扬场




曲辕犁


三脚摇耧



石滚


独轮车


铡刀

这个是砖模子,就是把合适的土和成泥,摔到砖模子成型,再用力倒出来,晒干,就成了砖坯,把砖坯装到窑里烧制成砖。这是一个很累人的活儿,我小时候父兄们经常干,为的是烧砖盖房子,没房子娶不了媳妇儿啊!当然后来土砖窑就慢慢消失了,大砖厂的大窑烧制的砖质量更好。再后来彻底取消了土砖,为的是保护耕地,不准挖土烧砖了。这砖模子应该也失传了吧。

砖模子

这是量取粮食的量具,升和斗。杆称不普及的年代,买卖、分取粮食都是用这种容器,十升为一斗。所谓升斗小民,就是一升一斗都要计较的余粮不多的普通老百姓,譬如你我。

升和斗

这是纺车,现在也只有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可以见到了。我小时候,这却是家家必不可少的,妈妈们每夜都就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纺线织布,为一家人的身上衣苦苦劳作。我那时常常在妈妈怀里陪她纺线,直到在纺车的嗡嗡声里睡着……忽然很怀念儿时,很怀念母亲那温暖的怀抱……

纺线

博览园的其他几个馆也很让人长知识。

这是昆虫馆的一种名为“负子蝽”的昆虫的模型,它出名在是一个“好爸爸”。雌性昆虫把卵产在雄性昆虫的背上,雄性昆虫负责孵化宝宝。动物界如此负责任有爱的好爸爸,真的值得人类的那些懒爸爸们学习啊!

“好爸爸”负子蝽

这是“面具虫”,昆虫的后背看起来真的好像一个严肃的面具啊!

面具虫


关于昆虫还有许多会心一笑的歇后语、成语,我拍下来准备回家好好教给孩子。



博览园还有许多美丽的蝴蝶标本和珍稀动物标本,还有五色土样本,还有五谷园、中药园等等,让人大开眼界。

特别是这里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史馆,介绍了于右任先生回到家乡创建学校的艰辛历程,以及学校如今的发展。作为农业特色的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39所985高校之一,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农业发展、农业科研、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举足轻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什么会建在杨凌呢?原来杨凌是周朝祖先后稷的家乡,《史记·周本记》记载,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杨陵成为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1997年,杨陵成为国家第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一。这里,一直是农业科技的先锋阵地。

后稷



感受农业大国深厚历史,就来杨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安杨凌:农为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