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范内如何做好设计?

我在上年下半年,作为一名交互有幸进入大厂。

之前在小厂经历也是很好的,业务上手之后产品经理和研发经理都非常认同,所以很多时候的一些体验意见都可以得到重视,虽说是野蛮成长,总算没长歪。

言归正传,什么样规模的大厂呢?大概就是UED团队有几百号人的规模吧。在大厂工作工作模式和小厂肯定是有区别的,入职以来,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你得在规范中,和其他设计师协作中来完成你的设计方案。



为什么我们需要规范?

很多人觉得规范是一个束缚了自己设计方案的阻碍。我一开始也觉得规范很麻烦,导致很多的构思都由于规范无法良好地实现。但是从用户体验出发,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只由一位设计师去完成全部的设计,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协作,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操作具有统一性,和相似性,减低用户的认知成本呢?那当然很大的功劳是规范啊。



分析好需求,才有可能在规范内做好设计。

无论任何时候,脱离使用场景、商业目标的设计都是失败的。接到需求后,无论是产品,还是交互,都必须自己去分析需求,在设计方案时也时刻注意不能脱离你需求的体验目标、商业目标。



在规范内拿出你最好的解决方案。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能达成需求目标的交互方案肯定不止一种,做需求的时候多想想,不要只止步于你的第一个方案。接着,尽量使用规范化的组件、交互思路去完成你的方案。方案完成后,可以先放下,过一会再以使用者的身份去体验你的设计方案,不断审视,务求方案能在业务需求、规范、体验中找到良好的平衡。从过去的需求经历来看,这确实是一门技术,想要找到平衡点确实不容易,但是一旦找到了,少有成就感外,后面的环节有人质疑你的方案时,你会发现你的方案经得起推敲。



当无法判断哪种方案体验更好时,最符合规范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

俗话接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既然我们在设计方案时不止一种路子,那肯定会有各方的意见,觉得自己给出的方案能提升用户体验。这个时候,我们回到开篇时讲到的一个观点,在同一个系统中,我们唯有遵循规范,才能使操作具有统一性、相似性,降低用户认知。我们其实都不是用户,无法判断采用新的交互逻辑是否能让用户识别,或者真的能提升用户的效率,所以在选择方案时,最符合规范的方案往往也是首选。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对一个表格内的数据进行一些操作。如果你选择了5条数据进行操作(比如删除,为了好理解例子中都将此操作定义为删除),结果发现其中的两条是不能进行删除的,这个时候,有两种交互方案

1. 在删除前提示有两条数据不能进行删除,再进行删除3条数据

2. 直接先执行可以删除的3条数据,再提示用户剩下的两条数据不能删除

不考虑不能删除的两条数据如何处理的情况下,其实这两个方案的结果是一样的,最后都是告知用户有3条数据进行了删除,有两条不能。有人觉得第一种打断了用户操作删除的这个任务目标,而有人觉得先提示不能删除的会更让用户对自己的操作有预知,更有安全感,两方都有理。这个时候我们的规范是第2条,这就表示,系统其它地方的删除操作也是使用第2条的交互,那很明显,我们选择第2条,保持系统的一致性,或许会更符合用户的认知。



规范是可以打破的

当然规范并不是万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是合理的。所有的规范都应该允许有例外的情况。当你在了解业务逻辑和需求的商业目标后,发现在规范中确实无法拿出具有良好体验的交互方案时,就必须考虑打破规范。当然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比较慎重,因为前面也说到,打破规范也意味这可能需要提高用户认知成本等等的风险,此时可以多与业务方、协作的设计师沟通,一起探讨出最好的方案。

继续举个例子,还是刚刚我们对表格数据的一些操作。这个表格里的数据都是钱,而这个操作就是对这些钱进行选择然后体现,依然是两种交互方案

1. 在提现前提示有两条数据不能进行提现,再询问是否执行提现

2. 直接先执行可以提现的3条数据,再询问用户不能提现的两条数据的处理方法

人类对钱是非常敏感谨慎的,所以很明显第2个方案直接就先执行提现是有点鲁莽了,在执行操作前还是需要打断用户的操作提起用户的注意,所以根据业务场景我们最后选择了第1个方案。


从一开始讨厌规范,不想和规范打交道又偏偏绕不过规范;到后面熟悉规范,使用规范能驾轻就熟完成一些小需求,一路走来我对规范可谓又爱又恨。但我始终相信,无论有无规范,只要保持思考,有用户数据佐证更好,综合考虑的话定能做出好的设计。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规范内如何做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