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阿里都闹出了对35岁员工不友好的传闻,但从整个面上看,职场对于35岁的中年人,确实不大友好,这是无疑的了。
为何企业会对35岁员工抱有这种不近人情的态度?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的那样,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企业家总是用成本收益的权衡,来作出一切决定,包括决定是否开掉一位35岁的老员工。
如果新招一个更年轻、更有激情、更有时间投入工作、更有上进心、更好管理,但同时又能基本取代35岁的你,比你还要便宜得多,企业家为什么不换掉你呢?
很多人把这种无情的场景,归咎于资本家的道德问题。
但这是否是道德绑架呢?
判断是否道德绑架,有两个标准,一是你如果是对方,你真的会愿意承受企业的亏损,也不愿意换掉35岁的老员工吗?
二是即便你愿意,你,或者这个社会,是否有依据,要求对方必须这么做呢?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企业裁掉35岁的老员工,很多时候确实很残酷,但这大多数时候并不违反道德和法律。
关键是我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处于这样的境地之中?
35岁危机比较严重的,很多都是程序员,是码农。
他们为什么容易被更新掉?根本在于,技术可取代性比较强。
程序员的工作内容我不大懂,但此前和一个程序员聊天的时候,他说,绝大多数技术需求,都是不存在技术难度的,不需要攻坚克难。
需要的,就是人力和时间的投入。
而程序员的进入门槛,其实并不是非常高,或者说不是高不可攀。
这就导致了程序员这个工作,可替代性比较强。
一个25岁,有了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年轻程序员,在技术上,可能并不比一个35岁的老技术员有多大差异。
但25岁的更便宜,更有活力,更愿意投身到工作中,更好管理。
那是什么让那些35岁之后,依然越来越吃香呢?越来越不可替代呢?
一是技术累积。很多技术工种,是越干,积累越深厚,越干,技术水平越高,越不可替代。
比如说,医生。医生是一个非常强调临床经验的职业,那么,干的时间越长,经验越是丰富,往往就越值钱。
所以35岁的医生,职业生涯甚至还在起步呢。
再比如说一些高级蓝领技术工人,在一些非常微小的技术行业里,是最顶尖的。就说电焊吧,这个技术工种入门极其简单,但是,真的要走到巅峰,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而时间积累的技术和知识,老人自然更难被新人替代。
一些日本、德国工厂里的技术工人,一辈子可能就在一个企业里工作,而且越老,就越重要,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技术力量。
二是资源累积。
比如销售,这同样是一个进入门槛很低的工种,销售技术上有差距,但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但干的时间越长,特别是在一个单纯的领域干的时间越长,其掌握的资源,往往越是丰富,就越难取代。
很多销售,如果你辞掉他,他往往会带走一大批客户,可能让整个公司完蛋。
还有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感受,就是:钱都被傻逼赚走了。
确实,很多人没学历,甚至文盲,智商情商样样不行,但人家就是赚大钱了。
但你没有看到人家在某一个领域和行业里,浸润了十几年,熟悉了上上下下,整个行业链条内的所有人,买家和卖家。
这就是资源的积累。
你能力再强,但没有这些时间来积累资源,你永远无法在这个行业里赚到钱。
时间积累的东西,恰恰就是最难以被取代的。
三是有独立属于自己的事业。
如果你能有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的项目,有属于自己的事业,那你完全不怕被取代。因为你有退路,有更好的选择。
程序员之所以会成为35岁危机的祭品,正是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离开了平台,就完全失去了价值。
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四是进入体制。
体制是一个经验积累性的岗位,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干部,一般会比一个年轻人更加了解机关的相关规则,更加熟悉机关的人和事,处理问题会更加娴熟和从容。
体制岗位也是一个资源积累型的。大家在整个体制职业生涯中,都会不断积累自己的人脉关系,积累自己的班底,这些都决定了你在体制内能不能干成事情,能不能不被取代。
更重要的是,体制不是经济效益为取向的组织,不会轻易辞退人,是一个优良的避风港。
避免35岁危机,在进入职场的时候,就要规划好,自己十几年过后,能否具有足够不可替代的资源,技术积累,或者有一番自己的事业?
如果不能,35岁之前,赶紧考个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