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等待朋友圈的点赞吗?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切礼节,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动、口是心非的欢迎、出尔反尔的周到而设立的;假设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情势就该一概摈弃。”

你还在等待朋友圈的点赞吗?

你有思考过朋友圈的点赞量意味着什么吗?

的确,你思考过了。点赞多的人说明他备受关注。他名气大,人缘好。

所以每每发布一条朋友圈或者说说后,你都会在屏幕背后默默关注。有没有人给我点赞?有没有人评论我?

说真的,你累吗?

这样做其实是费力不讨好,虚拟世界的社交并不那么重要。回归真实生活,追求真实自我才是真谛。


                    1.

你注意到了微信和qq吗?

两者之间的区别之一,微信朋友圈的点赞数量仅限于相同的好友可查见,而qq空间说说的点赞数量并非好友也可以看见。我也因为是比较厌倦qq的空间点赞模式,而青睐于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确,发表说说朋友圈是在分享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心情向自己的好友和大众所展示。但是,大家又不可避免的被这种展示的模式套路化了,初衷是想要分享心情,记录生活。不知不觉中却被带入了注重点赞数量的状态。


                    2.

柏格森:“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现代社会的人们多被网络的繁华而迷住了双眼。总爱追求一些,有的没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内心的虚荣心作祟。

前几年被全网黑的主持人张大大,可以说便是如此。

一边因为一张臭嘴,骂遍了娱乐圈。对于提拔自己的谢娜,非但没有半点感激之情,反而吐槽谢娜没文化,主持功底烂,情商低。

一边又大晒自己与某些知名杨姓女明星的合照自拍,以彰显自己的好人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真是黑而不自知,反引以为乐。

反观杨绛钱钟书夫妇“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的一生,诠释着“不争”二字,活得干净洒脱。在《我们仨》一书中她这样写道:“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还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曾翻译的那首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可以说是她心声的最佳表达:“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朋友圈里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终究抵不过现实生活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3.

《无问西东》: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沉迷朋友圈点赞虚荣的不仅仅是互联网算法的套路,还有你荒芜一物的精神世界,空虚无趣的生活。

还记得张馨予吗?那个长发飘飘,性感美丽的女神。

多年前,她想红,不惜自爆与男友的亲密照,不惜大尺度出境,不惜与男明星炒绯闻。那时的她,爱慕虚荣,虚伪,也因此备受唾弃。


现在的她,遇上了一个真正爱她疼她的男人何捷,她不再与某冰冰争奇斗艳,不再为自己制造话题炒热度。

她拾起了自己喜爱的画笔,向欧洲画家学习油画,向中国大师学习国画,张馨予的画,毫不逊色。


她也经营着自己的花园,农家小院,自娱自乐。“下班了,舒舒服服回到自己的小花园里。”她的朋友圈自然舒适,不在于博得眼球,不在于求得点赞。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张馨予的转变大家有目共睹,这既是心态的改变,也是品质的蜕化。

回归真实生活,追求真实自我。寻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并付之以满腔热血。到时候,你想经营朋友圈,时间都不允许。


毫无意义的东西尽量少花甚至不花时间,虚拟世界里的社交会营造一种我很有名气,我很有人缘的假象。真正遇到困难与挫折,难道第一时间求助的是你的点赞之交?必定不会是如此。

如果你想拥有真正的朋友,请回到真实世界谈天说地,K歌下棋。

如果你想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请回到真实世界,把等待点赞的时间投资到自己身上,多学习一些技能,变得愈发优秀。

如果你想追求自己所热爱的,那你更要放下手机,静静思考,细细品味生活,体会过程。

总而言之,亲爱的,不要再等待朋友圈的点赞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在等待朋友圈的点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