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虽然标题有博人眼球的嫌疑,但这四个字确实是通过我反复的论证和推敲才确定的——沟通交流的本质,有兴趣的话就往下看吧。
作为一个经常自诩做事缺乏毅力的人,竟然也把这个30天的课程比较完整的坚持了下来。
所以愈发觉得,坚持一件事情的动力,根本不是自身的多么高超的毅力,而是你真正达成某个目标的意愿有多强烈。说白了,毅力这玩意儿也是个伪命题。
写文章的今天是1月11日,距离12月15日入营已经过去28天的时间。在这28天中,除了有一天因为我个人的某些原因错过打卡之外,其余的2天都按时且认真的进行了思考实践并做了作业输出。
之前写的一篇文章里我就提到,复盘的好处实在太多,在这里也不做过多赘述。跟我一起直入主题吧。
一、目标完成情况
1.最表层的坚持
2.能力提升。
通过不断的思考实践、实操演练,我从他人的反馈中感受到了我沟通能力的提升。同时,我比较好的运用了在目标中写下的那些方法,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而更重要的是,我养成了一种内化的“换位思考”思维模式。
3.输出的回报。
这段时间里,我获得超过三次的优秀作业,常有超过1000字的反思长文输出;同时也是在课程期间,我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几乎每天都有进行写作输出,也会经常和其他学员们分享我的一些思考,接收输出后其他学员带来的反馈;以及接收其他学员的输出。
所以输出这件事本身,就是win-win的。
以及在这段时间里,我在91组积极参与话题讨论,也认识了一群好朋友——才大一就当了连长的冉冉,正在读研的彬彬,我们可爱美丽动人耐心的91组长虎女士,在北京大厂做运营的大壮,在上海做B端运营的丁丁,以及很擅长换位思考的力大宝......
4.社群运营方法学习。
干货|我潜入微博V+价值榜排名前三博主的微信社群,发现了这些秘密
二、寻找沟通的本质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虽然奶爸已经将课程的设置具体到每一种常见的沟通场景,但世界上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事,“常见”也仅仅是部分,怎么可能涵盖所有呢?倘若下一秒就碰到一种奶爸根本没讲过的场景,是不是又会束手无策了呢?
所以,我试图寻找”沟通“的本质,以期将其内化于心,从而真正提升沟通交流能力。
经过近30节课程的学习,以及20多天的思考与实践,我先是初步认定了“换位思考”即沟通的本质,然后通过一次次的搭建“换位思考”为核心的生态逻辑、寻求每堂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对这一猜想做出了比较充分的论证。
(1)以“换位思考”为核心的强弱关联度
(2)每一堂课程之间的生态联络体系构建
三、结课后记:我想通了一些事
课程走到最后了,但是学到的技能是跟随自己一辈子的。刚开始的一阵子,我一度也在纠结,是不是花了钱让自己变得更世故圆滑了?上课前的我是怎样的呢,我需不需要为了“迎合”而做出改变?
不过,这个“迎合”也只是之前的想法了,现在倒是觉得,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不等同于“迎合”和“圆滑”。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圆滑/迎合”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天壤之别,又是怎样的如出一辙呢?我想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会在沟通过程中在表面上获得一个比较和谐的过程;而两者的不同点是,对于表面和谐的行为是否其内心真正的认同,这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把沟通话术当成技巧来使用,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因为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违背本心”的做事,成效也会变成“练成了一个圆滑世故的人”。
但真正的沟通能力的提升,是通过刻意练习从而修炼性格的一个过程。
而我也确实想通了。
我曾经是一个沟通交流能力非常糟糕、自恃清高且心理防线极低的人。具体表现在,对于别人传递的话语总是钻牛角尖的去往坏了想,简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杠精”“键盘侠”;总是在做了一件不那么正确的事之后进行自我安慰,这是一种侥幸心理,不分是非对错暗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却不肯面对自己真实存在的问题;同时心理防线非常低,常常受别人一点语言上的刺激就产生极强的情绪波动。
沟通能力变好,根据我前文的分析,其实就是换位思考能力增强。
其实我一度活的非常痛苦,时常被自己的谎言裹挟,不敢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欲望,更不愿直面自己的错误。这是很糟糕的生活状态,倘若真的想要改变,必须得找到本质的改变方法。
“换位思考”就是这个改变方法。在做某件事瞻前顾后、畏手畏脚的时候,换位思考:我这么做别人真的会嘲笑我,在意很久吗?事实上想过之后就释然了,谁都不会在意,也不会真正有人记很久。所以,自己想做的事就大方、大胆的去做即可,不必瞻前顾后,也不必畏畏缩缩。
综上,课程对我的影响有但不限于沟通能力本身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养成的一种内生思维方式——“换位思考”,而这种思维方式,我想就是这30天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