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窗边的小豆豆》

这本书主要就是小主人公“小豆豆”在巴学园接受幼儿教育的一段历程,包含着一种理想的教育观,这种教育教育观如何要说和谁的思想比较贴近的话,无疑只能是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巴学园中的教育更多的贯插着人对孩子的教育因素,表达的是让孩子自然的成长,呵护他们的天性,做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人。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作者黑柳彻子为日本人,书中大的背景也是放在二战这段时期,从怀着理想开办的学校到被战争的损毁,其实也是对当时日本80年代教育的一种反思,理想的教育已经逐渐的消逝,更加功利的教育成为了人们的选择。

 接下来,谈一谈书中主要的内容和思想。

一、从“异类”到巴学园

小豆豆在最初的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异类,经常在窗边观察或者呼喊窗外的一切,在小豆豆眼中,窗外的世界比教师的世界着实有趣得多,这样也会导致更多的孩子讲注意力转移,在这种传统的学校,异类永远不受到教师的欢饮,所以小豆豆只有离开这些学校,最终来到了巴学园这所学校,开始一段巴学园的生活,也是变现作者教育理想的学校。

二、母亲的容忍与保护

在任何的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态度往往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决定着孩子的教育未来。小豆豆的母亲是宽容而保护孩子一切的,从小豆豆被认为是学校的“异类”而进行转学,她也没有责骂孩子或者其他的对孩子生气的举动,又把小豆豆送到了巴学园学习,在巴学园的过程之中,由于学校独特的教育方法,有许多的方面都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准备帐篷,玩游戏等等,作为小豆豆母亲,也表达出了她对小豆豆的支持,与其说是对孩子的支持,不如说也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由和天性。当然,我们今天的许多父母可能会想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就禁锢孩子的诸多自由,也扼杀这孩子的天性。文中小豆豆母亲的做法也体现着作者的自然教育的理想,让孩子自由的成长。

三、最核心的人物——巴学园校长小林先生

   作为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可以说是教育理想的践行者,仿佛校长就是作者本人一般,从小林先生和小豆豆第一次见面就不厌其烦的听了小豆豆说了4个小时的话,并且欣然接受小豆豆入学到后面的锻炼孩子独立的教育行为,注重保护有残缺孩子的自尊心的运动会、游泳方式等等。我们可以找一些来看,对于身体有残疾的高桥同学的照顾,文中提到高桥同学获得运动会(校长设置的特殊运动会)的冠军,是为了让他“受到这种快乐”,并希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还没有因为身体不再长高而形成自卑感之前,“永远不要忘记夺取冠军的信心”,最主要的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一种自信心。在文中还有一句比较鲜明的话直指这话总理想教育的本质:“周围的大人们怎样才能不损害孩子们天生的素质,并使这种素质成长起来”。对于孩子自然天性的保护是校长进行教育的核心,当然,文中也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收到西方的影响:“巴学园小林校长的教育方法虽然独特,但大部分也是受了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影响的结果”,实际就包含着卢梭的自然教育,顺应儿童的天性;还有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比如福禄培尔就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他还重视恩物、学校环境的设置,在书中都有着浓浓的体现;当然,也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比如个别教学,让儿童得到个性发展,以及蒙氏著名的感官教育,书中的“校长仍常常感慨地说:“现代教育太依靠文字和语言了,这恐怕会使儿童们的官能衰退的吧?这些官能包括用心灵去观赏自然界,谛听神的细语和触发灵感。”就是感官教育的生动写照。

   小林校长除了保护孩子天性,尊重孩子差别,培养孩子自尊等之外,还有一个点应该也是比较值得肯定的,就是努力培养一个好孩子。就像校长经常对小豆豆说的“小豆豆真是一个好孩子啊”,这句话体现出了三个方面,第一是肯定孩子的行为,保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认识到自身是一个好人;第二是给孩子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不断的肯定与和重复之中,孩子深受这句话的影响,慢慢就会认为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好子,重要的是也会以一个好好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第三我认为是对处于困难中的孩子的激励作用,当一个孩子可能会被别人说不是一个好孩子的时候,内心会不自觉的想起这句话,给与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校长小林先生充当的角色就是这本书教育者的化身,我们就会不禁想没有小林先生当校长的巴学园还是巴学园吗?

四、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巴学园更多的像一道光

  这本书主要的还是透露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教育理想,通过塑造小豆豆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母亲的呵护,同学的交流与活动,校长的教育方法和理想等人物和过程来表达出来。但是这实际上只能算是一种美好的教育追求,当然,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永远都不要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在我看来,这本书无疑就是答案。这种美好的教育追求能够实现吗?是难以实现的。更何况,这种教育方式我们作为一个旁边者,站在无关自己的立场上,可能是回去称赞,回去思考。但是一旦我们真正的将孩子送入到这种教育环境之中,有多少的家长会愿意。特别是当竞争成为主导一切的时候,教育的竞争化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停下来去尝试另一种可能吗?成功了皆大欢喜,如果失败了呢?任何的教育都必须承受失败的后果,至少我们无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去接受一个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变得独特的却又可能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的教师方式。在教育的结果中,我不禁也要问,究竟什么才是成功,什么才是失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一把秤,衡量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我相信这把秤对于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

    “巴学园,好学校!进去一看,还是个好学校!”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窗边的小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