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王小波”的故事

      王小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作家,因为他有趣。王小波的有趣,不仅来自他的小说的荒诞、机智、反讽和有温度,还有深层次的思辨性。

      今天是王小波的23周年祭。我想讲讲我和“王小波”的故事。王小波病逝那年,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小毛孩,所以我以下要讲的,其实是我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与“王小波”有关的故事。

      这还要追溯到初中时代。那会儿,还是自行车的天下,不像现在,汽车满地跑。我住在乡下,县城里面有唯一的书店,新华书店。每次去县城都要骑几十公里的自行车,翻过十几个坡,才到县城。虽然如此,我依然乐此不疲,一放假就往县城的新华书店跑。因为在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年代,看小说就是学生最大的消遣。这些小说,从金庸、古龙、蜀山剑侠到挪威的森林,不一而足。

      记得那一次,刚考完试放假,我骑自行去新华书店买书。当时的新华书店大部分是教材,我越过众多的教材,一眼就看中了雪白崭新的黄金时代,书是用薄膜封着的,看不见里面的内容,但是书后面写着20世纪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我立刻就买了。

      我把黄金时代放在自行车前面的车筐里,又骑二十多公里地回家,整辆自行车就这一本书。乡路颠簸,书在自行车筐里面不停地跳动,就像一颗心脏一样,年轻活跃。书的薄膜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很是眨眼。我满心欢喜,卖力地蹬着自行车,急于回家。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王小波。之后我又陆续看完了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寻找无双、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等大部分作品。王小波作品中的很多名词和故事,后来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常客,如军代表、锤骟仪式、割盲肠等。

      记得在大学语文的选修课上,老师布置了选读作品的作业。可选的内容有两种,一个是余秋雨的散文,一个是王小波的杂文。下次课,老师会从上交的读后感中挑出几篇,让学生上来和大家分享。记得那次分享课,一连好几篇都是余秋雨,而且念完,下面掌声如雷。然后老师突然就点到了我,我选的是王小波的一篇与驴有关的杂文,内容荒诞、反讽。课前,自我感觉选的文章不仅有思想,还挺有意思的。但在分享的过程中,下面鸦雀无声,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整节课下来,好像只有我选了王小波的文章,而且不太受欢迎。下课的时候,心里就像吃了一记闷棍一样。

      大学时候,百无聊赖之余,我们就会在宿舍之间串门。那时候,经常吃完饭,很快就饿了。尤其是晚上串门的时候,饥饿感尤其强烈。这时候,我就会讲起割盲肠的故事:一个北京知青下乡插队,得了急性阑尾炎。但是生产队没有医生会割盲肠,就请了一个兽医来动手术。这个兽医只给马割过盲肠,但是马的盲肠比人的大。医生一直找不到病人的盲肠在哪里,医生秉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领袖精神指导,找了很久,所以手术进行了很久。其他知青都在手术室外面围观,包括王小波。后来这个北京知青变得面黄肌瘦,总感觉吃不饱。可能是吃下去的东西,又漏了出来。久而久之,身体没有力气,干不了农活,没法再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却因祸得福,可以回北京去治病。

      我总想,我们吃的东西是不是也漏了出来,所以才会这么饿。

      在串门的时候,看到生猛的同学,我经常在不经意间讲起黄金时代的锤骟仪式,而且还讲过很多次:没有阉割过的牛特别生猛,经常打架。但是这些牛在经历了锤骟仪式之后,看到蛋蛋在面前被锤个稀巴烂,就会变得特别听话,任劳任宰。农场的军代表表示,下乡的知青也需要锤一下。

      其实生活就像是锤骟仪式,我们这些生瓜蛋子,在一次次被锤之后,终有一天会无可奈何地软下去。

      因此,我们需要纪念黄金时代,需要纪念王小波:“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度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王小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