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跟感统有关吗?

图片发自App

南瓜妈妈

1.大部分小孩都有拖延症,这是感统失调现象吗?

2.我儿子六岁,目前感统年龄3岁,已经了解他有视觉空间感视觉聚焦能力不足,双侧分化不全,想在老师这学几个这方面能力的小游戏,不胜感激。已参加过测评,只是主要在家训练,想在他偶尔不配合的时候,加入些新游戏。感恩您,生命中的贵人!

注:孩子由父母带,广西南宁


不知从何时开始,医学上的常用术语“症”开始被泛化使用,“路怒症”、“周一综合征”、“起床症”、“低头症”……许多孩子也被贴上这个“症”那个“症”,似乎不给孩子贴一个标签就不足以说明这个“症”的严重性和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度。

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的,因为孩子一旦被贴上各种“症”的标签,家长就紧盯孩子的“症”不放,并千方百计地联合孩子誓死与“症”作斗争,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个问题孩子,斗争的结果是:“症”越来越强大,孩子的其他能力也被削弱。

方向错了,努力白费。其实,“症”不是问题,誓言消灭“症”才是最大的问题。每个“症”背后都有某种需求,如果家长能正确解读孩子每个“症”背后的身心需求,家长心里就不会焦虑和害怕,孩子也会坦然地与“症”和平相处,发展其他优势能力,让“症”自然而然地消失(无为而治)。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治”?

一.把问题转化为技能

第一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当孩子出现某个问题时,说明孩子某种技能没学会。例如,孩子抢别人的玩具,说明孩子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自己需求的技巧;孩子拉尿尿在裤子里,说明孩子需要学习如何如厕的技巧;孩子拖延,说明孩子需要练习某种能力的技巧,如系鞋带;孩子犯错,说明孩子需要学习某种能力。一旦把问题转化为需要学习某种技能的时候,心情就会完全不同,我们就会心疼孩子,并想办法帮助孩子,周围的人也会乐意帮助孩子学习某种技能。而一旦把孩子看成有问题的人,周围人也会讨厌甚至歧视孩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第二步:把需要学习的技能细化,分成许多个小技能,让孩子一个一个地练习和掌握。例如:把独立吃饭分成用手抓食、拿勺子吃、抓筷子吃等三步来,一步一步来,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建立自信心。

二.进行感统训练

感觉统合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其他技巧就容易学会。孩子拖延肯定是有原因的,每个生命都有积极向上的本能,孩子拖延并非故意。家长需要观察孩子拖延是不是身体做不来所引起。例如,吃饭慢,原因可能是口腔触觉不足造成孩子偏食挑食、咀嚼肌无力咀嚼困难、手指分化不足造成孩子拿筷子累……如果是这样,只是分步训练孩子独立就餐的技巧是比较困难的,如果通过感统训练把孩子身体这个学习的工具打好,孩子学习起来就很容易。

在感统训练中加入一些小游戏,这个想法挺好,但不能喧宾夺主,最好能征求主测测评师的意见,下面提供几个视觉空间和视觉聚焦的小游戏,仅供参考。

1.按规律涂色;

2.按规律摆豆豆;

3.十字绣;

4.投掷;

5.套圈;

6.折纸。

你可能感兴趣的:(拖延症跟感统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