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心得体会

      一个月的时间,读了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

      这本书对当前课堂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从教师层面进行理论探讨,站在深度学习的高度,指向高品质学习设计和课例剖析,打造学习共同体对教师成长等方面进行阐释,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在书中陈博士分析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候表现为“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这种类型的学生,会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仔细观察,他们可能会表现得非常遵守纪律,比如坐姿非常端正,对老师察言观色,高度配合,紧跟老师的步调,不会对老师的教学进度造成任何的干扰,他们还会存在假装写字,假装读课文,不懂装懂等一系列自我伪装的行为表现。反观我们的课堂,这样的学生很多,但从未引起我们教师的深入思考。读了这本书,彻底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陈静静博士说,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基本会经历这样的蜕变历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信心——放弃。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这些学生称为课堂上的“观光者”。我也观察过或者听老师们讲过,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这些“观光者”与教师之间甚至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别管我,我也不会打扰你”。我知道,在那些老师的课堂上,被冷落的学生变成了“观光者”,从不参与,从不兴奋,也未被看中,仅仅就是呆在课堂上而已。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学校的课堂,可能会更多吧!陈静静博士在书中写到,那种“假装学习”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有时候表现出来不一定成绩不好,或许还不错,但他们会是潜在的“隐性学困生”。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浅表学习。所谓浅表学习,如果按照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看的话,浅表学习通常在分析、评价和创造层面是达成度不太好的,那么学生到了更高年级,就难以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到了初中二、三年级就会暴露出来,比如放弃学习,出现课堂“趴睡”现象,那么,我们的课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又需要进行哪些变革呢?而我们在课堂上,需要做哪些努力,才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呢?对于这些问题,陈博士提出的是“深度学习模型重构”,让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高品质的学习中,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我们传统的课堂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陈博士在研究中一改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代之以观课议课的自我反思取向,引领教师走向专业自觉。主张回到事情本身,重新审视课堂观察的意义,提出“学习共同体”观课模式,观察目的是从“观摩—评价”取向到“观察—自我反思”取向,观察焦点是从观察执教教师的教学过程到观察具体学生的完整学习历程,观察深度是从观察学生外在表象到探究学生真实世界。“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在课堂上以“倾听”为第一要务;师生姿态柔软、谦和,彼此尊重、信任;课堂安静地等待、平静地守护,彼此倾听、包容;教师精简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进行学习设计;学生自主思考,相互探讨,有序发表;所有学生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受到尊重和接纳。“学习共同体”从课堂倾听开始,让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深度学习者乃至创造者,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回到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我愿意在今后的课堂中去尝试,让自己的课堂也能百合花开。

        教育本来就应该充满生机创意和乐趣,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初心,每个人从我出发,走向更好的自我,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学习就是通向这个美好世界的旅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