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对自己不满意的父母,越是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

曾经听一个远房亲戚说,以前自己读书不努力,退学后只能靠四处打零工过日子。当他的孩子上学了之后,孩子学习也不太用心,于是整天跟孩子唠叨说孩子不懂事,不会珍惜上学的机会,不懂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等等。

指责唠叨多了,孩子就觉得特别烦,不但学习上没有改进,连父母都不想面对,一回到家就想跑出去玩,作业更是拖拖拉拉的,有时根本就不记得做。越是学习不好越是被骂,越是被骂孩子越是没有心思学习,后来初一还没上完孩子死活都不肯上学了,扬言要出去打工养活自己,死了也不需要父母管……

这就是典型的自己过得不好自己学习不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下一代身上的父母。这类父母就像一种鸟——自己飞不起来,然后在窝里下个蛋,希望下一代使劲飞。

越是对自己不满意的父母,越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别令人满意。这表面上看,似乎也没有什么毛病,好像也是为了孩子好,可仔细一想就觉得不对劲,父母自己的人生过不好,凭什么就要孩子来买单?孩子难道是为了父母的梦想而活吗?

而事实上,孩子的人生就应该是孩子过的,不是为了替父母圆梦而过的,更不能凡事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做。每个人的出生,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有着独立的人生。身为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生而为人应有的独立性,不要凡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做,应该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规划。

你可以引导孩子前行,但不能凡事替孩子做主,也不能凡事用自己的想法来压制孩子,掌控孩子,否则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就像上文说到的亲戚的小孩一样,长期被父母唠叨批评,做什么都被说,要多不爽有多不爽,最后索性放弃了学业。

父母如果觉得自己的人生过得不好,那就应该靠自己去努力把自己的人生过好来,并以此来激励孩子,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影响孩子,这比你口头唠叨一万遍都有用。正所谓的“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实生活中,也有父母这方面做得很好的,就像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的一则新闻中说到:有位50岁的儿科医生白永琪陪伴25岁的女儿一起考研,母女双双被录取。

这就是典型的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的父母,据说这位医生的孩子之前已参加过两次考研均失败了。这事要放在很多父母那里肯定少不了数落指责孩子,指责到最后孩子的信心也被打击没了,估计再也没有勇气参加第三次考研了。

也许还有父母说,自己要挣钱养家不可能像这位医生那样做,真的和孩子一起学习参加考试。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具体方式去影响孩子,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影响孩子。

如果你是农民,你希望孩子好好上学,没必要整天通过唠叨指责这样消极的方式来告诉孩子学习有多么重要,你只需要努力做好手头上的事,想办法把你认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做好一点就是给孩子起了很好的榜样。父母积极向上的心态,孩子是能看得到的,天天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自然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不管做事还是学习,不用你唠叨就能主动去做。

如果我们自己都抗拒成长了,只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无意中也会被孩子学到,孩子自然也会抗拒成长。你越是对他充满期待,他越是不肯按照你的期待而活。

所以,当有一天你对自己的孩子特别不满意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对自己满意吗?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罢了。如果你对自己都不满意,先努力逼自己一把,等自己做到了再来要求孩子,因为身教远比言传来得有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是对自己不满意的父母,越是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