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观念一旦形成,我们便很少去质疑其正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观念俨然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阻碍,而这些错误的观念有时甚至会支配和羁绊我们一生。
原因就是人们总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正确,并依据自己所谓“正确”的观念决策和行事。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某段时间、某个观点上,都存在过某种程度上的“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的“是”,是正确的意思;自以为,是一种“主观”臆断,即自己认为。自以为是,就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既然认定自己是正确的,那持有相反意见的对立面肯定就是错误的,所以自以为是,则会以人为非。
自以为是的人,主观认可自己的正确性,认为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是错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去接纳别人“错误”的观点和意见。
人类天生的决策和行动系统,设计上是以行动和效率为重,而不是以准确性为重。首先演化出的情感系统(边缘系统),是最终的决策者;随后演化出的理性系统(大脑皮层),是建议者。
——“自以为是”的最大优点,就是决策速度快,情感系统这名决策者像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而且喜欢搞一言堂,在冲动下消费、在暴怒下大打出手,可以完全忽视理性的建议,于是秒秒钟便可以下达行动指令。
美国的相关政策和法案都要经过两党的讨论和谈判,所以稍微有争议的政策出台过程就会像难产一样,直到出台,黄花菜都凉了。情感系统则说一不二,就像明知去网吧会挨打,仍不顾理性地哀嚎,毅然决然奔赴网吧;知道在高空的玻璃栈道上走到对面很安全,但就是让人迈不开腿,这就是情感系统强大的执行力。
可惜,在很多需要做决策的情况下,理性这个智囊团是哑火的,所以情感系统在决策时,不会遇到一丝的阻碍和冲突,比如你会想当然的以为同事提出的某个方案肯定行不通,可实际上你并没有经过任何客观和理性的思考和调查,只是情感系统下意识的做出的判断。
现实生活中,独裁者毫无理性,会让我们感觉愤怒、厌弃和荒谬。但是我们自己却是大脑中情感系统这个独裁者的最大帮凶。
比如当我说自己总感觉疲乏时,家人立马抛出我肯定“睡眠不足,喝水少”的结论,这速度要比名医专家给出的诊疗结果速度快百倍,而且言之凿凿、不容质疑,紧跟着还有很多专业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可见大脑中这名独裁者和仲裁者的决策效率有多高,不管事实和真相如何,就说快不快吧。
毛主席曾多次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我们对于大多数问题,显然根本没有深入调查,全凭过往经验和感觉。因为对于情感系统来说,给出决策和看法很重要,对不对不重要。
——自以为是的最大缺点,就是决策不是“最优解”,得出最优解的条件是在全面考察“所有”的建议和可能性下,挑选出“最好”的那个。自以为是的人只需要一个貌似“合理”的理由便能决策,孩子不老实偷了家里的钱,于是为了让孩子改邪归正,长长记性,便痛打一顿,而不是考虑还有其他更优解。
“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严管就是厚爱”,所以一顿毒打,让其改正错误,回头是岸,正确无比。曾有多少农村父母,就是自认为应该这样。
我们之所以会“自以为是”,我们之所以默认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正确,是因为“无知”,无知于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可能性,比如经常挨打的孩子,容易患上心理疾病,但是不懂儿童心理学的父母,这个问题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无知比有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达尔文。
网络上有个词叫“三季人”,出自一篇《子贡问时》,文章有可能是现代人杜撰的,却仍很有教育意义,内容如下,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在门外扫地,遇到一位身穿青衣的客人,劈头盖脸的就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子贡回复有四季,客人争辩到应该是“三季”,两人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这时孔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孔子说:“对,是三季”,那人才大笑而去。
子贡很是迷惑,孔子说,“你看那人一身青衣,应该是蚂蚱精所变,蚂蚱春生秋亡,哪里见过冬天?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就与他讨论上三天三夜,也没有用。
越是寡学的人,谈吐间越是显露出“绝对”的意味,见一个人说话间经常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之时,极有可能是个三季人,当然任何事皆有例外情况,就是那些时间确实宝贵,懒得跟人多费口舌、浪费时间的牛人。
当你想表达很是绝对的观点和意见时,大脑中就应该警铃大作,你怎么确信当下的自己就不是三季人?你怎么确信自己得出如此绝对的观点,不是因为无知于其他各种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都不应该具备绝对自信的根本,因为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
现实中,越是老司机,开车越是稳重、不急不躁,因为开车时间一长,遇到过也看到过很多意外,尤其是那些严重的意外,所以心里便多一丝对各种“可能性”的畏惧;反而是那些新手,会有一副“老子车技天下第一”的感觉,开车像是在竞赛。
博学者也是一样,学得越多越是谨小慎微,在提建议时,总是像在“打太极”。他们眼中,一件事不是简单的“对与错”、“黑与白”,而是在什么前提情况下,是怎样;而在另外一种前提情况下,又是怎样。在不清楚所有背景和前提下,断然不会给出绝对的、是与否的结论。
所以,不要预设自己是对的,相反,每次都要预设自己是错的和无知的,要持自我怀疑、空杯和开放的态度,小心假设,大胆求证。肯定自己、否定别人当然容易,但是很容易像“三季人”一样错过更正认知的可能性。
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某时、某刻、某事上不经意间“三季人”一下,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越低、时间越短,人生进阶的可能性就越大,永远不要在举证时说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因为这是“三季人”彰显其至高无上权威性的口头禅。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三季人”,就有了“触摸最优解”和“接近事实”的可能性,任何观点间的冲突和碰撞,都是学习的机遇,感觉别人说得有理,便增加了自己的认知,应该感激,如果感觉对方是“三季人”,一笑而过就行。
无所不在的自以为是。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假设你看见你兄弟的女朋友,和另外一个男人单独在一块,你会选择告诉朋友,还是选择沉默不语?”
有人回答:“我会告诉他,因为我不希望兄弟蒙在鼓里,从而受到伤害。”
而我见过的最好的回答,来自于《奇葩说》BBking陈铭,他说“我应该不会说,因为信息量不足,我无从判断。哪怕我看见他们一起走进了酒店的大门,我还是觉得这件事有很多的可能。”
我们自以为是的真相,永远存在另外一种“解释”的可能性,而你想不到的地方,可能就是真相所在。
只有一个人在认知中真正接受“在自己的世界观外,永远存在着另外一种或几种解释的可能性”,这个人才会远离武断,未加求证和深刻了解之前,不发表自己的浅见,是一种极大的善。
网络中的无脑喷子,会随着一个热点事件的不断反转,表达出前后完全矛盾的观点。我们应该谨记智者苏格拉底的教导“我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我们接触的事实,可能只是部分真相,或是某个文章和视频作者“想”让我们知道的部分真相,从而引导舆论。
中间照片是事实真相,而左图的报道是“虐俘”、右图的报道是“人道主义救援”。可能在左图或是右图报道下,站在道德制高点谩骂和褒扬的评论者,无意识间便充当了一次无知的“三季人”。
当然我不是在提倡和鼓吹“不可知论”,但是秉持自我怀疑和万事求证的态度,会让我们更加客观,更有可能靠近真理。
——牛人也会无知,自知之明跟才干、能力大小无关,而自以为是就是一种认死理、就觉得自己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态度。
曾经流过“洋”的王明、博古等人,应该算是牛人,结果仍是自以为是,他们全盘照搬苏联的革命模式、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教条地认为中国要想取得全国政权,只有跟随俄国革命的道路,先要武装夺取中心城市,而对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提议全盘否定,并进行彻底打击。
当毛主席的意见没有被大家接受时,他就等待,有机会他就又讲,又教育,又说服。在十年内战的时候,党内主张打大城市,毛主席认为我们力量小,不应该打大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建设根据地,但是毛主席的意见大多数不赞成,大家要打,他只好跟着打。
结果打败了,毛主席赶快在会上提出:打败了证明这个办法不行,换一换吧!大家还不接受,他只好再等待,又跟着大家走。正确的意见总是要经过许多等待、迂回才能取得胜利,为大家所接受。
这是实事求是者的悲哀,也可窥见“三季人”力量的强大。
——我们都极其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但我们根本无法确实对错。
复联3中,政府认为有必要控制超级英雄的超自然能力和他们的行动,于是提出“复仇者联盟开展的任何任务,以及实施过程,都应由政府主导”,结果就是这一管控措施在复联英雄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以钢铁侠为首的政府派,和美国队长为首的自由派,就此分裂成了2个联盟,这两个联盟间的矛盾爆发出了激烈的内战。
以往对立的双方是英雄和反派,我们会自然地站到英雄的一方,坚信其正义性和正确性,而现在对立的双方变成了英雄和英雄,他们都坚守自己是正确的,谁是自以为是、谁又不是,那你又要如何判定和认可哪方才是正义和正确的一方。
你如何确定自己站队的正确性,而不是单纯的自以为是呢?你又如何界定在哪个观念下,应该称之为英雄,哪个观念下又应该称之为反派。
我们再来看,
灭霸出生在土星的卫星泰坦星球上,由于泰坦星上人口爆炸导致整个星球的没落和荒废。所以灭霸为了维持宇宙的平衡,他认为需要去屠杀,这也是他目睹和亲身经历自己星球悲剧后拥有的世界观。
他认为宇宙要存在和发展,要维持宇宙的平衡,避免人口膨胀导致的资源消耗和匮乏,就只能采取最直接、最残酷,也是最有效的做法,通过战争消灭宇宙一半人口。换句话说,灭霸是珍视资源和未来,保持宇宙的可持续发展;而复联是珍视生命,不允许草菅人命。
我们如何证明和说服灭霸其不是在“自以为是”呢?就像印度、新加坡、日本、法国、葡萄牙、德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剥夺很多孩子的生存权,这跟灭霸打下响指的无差别灭绝计划本质上存在什么异同。
世间,存在无数观念间的冲突,一个人是如何举证和确保自己观念的正确性?根本不知道存在各种相对立的观点,一个人当然会认为自己绝对正确。
——自以为是者大有人在,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幸免。
不要以为被实证无效的观念,就会被自以为是的人轻易抛弃。毛主席反复说,不停说,一次次的流血牺牲和失败,才换来所有大人物对其观点的拥护和认可。
换到我们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学生在做题时,自信满满做“对”的一道题,直到公布答案时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所以在未知正确答案前,便一直处于“自以为是”的蒙昧之中。
夫妻双方站在相反的立场,就“应不应该听从孩子的意见,不考大学了”、“某项开支是否太过于铺张浪费”、“一方是否太过注重工作而忽略了家庭”、“内衣应该机洗还是手洗”等等是或非的问题进行争吵,在某种程度上最少有一方是在秉持着自以为是的观念。
旁人看来很离谱的自以为是,但是当事人却总是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
古人祈雨时,有人献祭牛羊、甚至子女;而有人会开坛作法;有人则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祈福请求普降甘霖。他们都对这些做法的有效性深信不疑,可能因为某次仪式之后碰巧真的下过雨,而如果仪式后没下,肯定是因为不够虔诚,或者事出有妖,有什么事令天神震怒了。
又比如,有A、B两个人第一次坐电梯,在电梯上行过程中,A恰好在祈祷、B恰好在用手敲击电梯门,于是他们便各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导致电梯上行的原因。如果重复相同的动作而电梯并没有移动时,则A会优化祈祷的方式和内容,B会调整敲击的节奏和敲击点。
由此可见,即使事实多次证明方法无效,有人依旧选择不离不弃,在错误的方法上缝缝补补。那些执着于研究彩票规律的人,好像不明白“随机”的意思就是“没有规律”。但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自以为是”的陷阱,我还是对其保持开放的态度,就像我对周易卜筮、黄老之学保持同样的敬畏之心。
人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高明,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不会是当事人,人们总是会归纳出和相信很多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比如“水逆”、“求神拜佛”、“踩到狗屎运气好”、“见到乌鸦不吉利”等等的神迹性观念。
尤其是那些被传销洗脑的人,他们会对于自己秉持的观点,拥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受,但凡他们能时刻保持自我怀疑的态度,也不会对各种劝说油盐不进。恐怖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某个观念的洗脑,比如我没有数学头脑,我学习不行。
“向来如此,就对吗?”——鲁迅。
人只要高频的听到一个口号或论据,越是耳熟能详,那这种观念很快便能与那些经过慎重考虑的思想难以区分。
BOSS(“老板”的意思)直聘在电视、网络、电梯间、公交站台投放的广告内容,引起过无数网友的吐槽,因为整个广告内容就是在反反复复重复一句话,“找工作,我要找老板谈”,这跟“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一样令人无语,但是我们来看具体疗效。
铺天盖地的广告之后,百度指数显示BOSS直聘的搜索量呈爆发式增长,结果就是硬生生的让BOSS直聘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的重重围剿下,杀出了一条血路。
你觉得自己抵抗力很强,对这些广告语完全无感,那只是因为你现在没有“找工作”和“给老人送礼”的需求而已,一旦你大脑产生类似需求,第一时间蹦入你大脑的想法可能就是这些魔性的广告语。
现在,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认真审视自己脑中存在的每个观念,因为我们自己持有的很多观念,普遍是错误的,都是未经论证和深思过的,根本没有任何合理的依据和证明。
当我们重新认真审视这些观念存在的根基,了解其出现的来龙去脉,会发现我们可能只是单纯地接受了大众文化的影响,由传媒宣传以及“名人”效应制造出的一种教条崇拜和个人信念狂热。
我们只是在不知不觉的情绪化状态下照单接受毫无理性依据的观念,这些观念,也只有在我们拿着放大镜认真审视时,我们才会获得新的认知。
对于这些隐性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像破案推理的电影电视剧中演的那样,从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层层推理,一步步发现和还原事情真相,让细心观察带给我们有价值的洞见。
网络中那些被“富二代”骗钱骗色的女生,就是对骗子的真实背景根本不了解,在明显有缺陷的信息下,便得出了遇到了白马王子的错误结论,当幻觉破灭、幡然醒悟时,此时甚至都过去了一两年的相处时光,才发现自己对其半点都不了解,这种稀里糊涂的境遇就是一本人生烂账。
听着被骗的经历很玄幻,这又何尝不是有些人对于自己大脑中的某些观念的认知,你对自己大脑中的某个观点,相处了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对其的认识程度又有多深?
我曾一直认为“努力”就是指拼命、靠意志力强撑,后来才知道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有多傻、多可笑。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努力到底是什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往期文章。
自以为是的表现。
——自以为是,表现就是一个“傲”字。
许攸,原是袁绍帐下的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非常不满,因此背弃袁绍投靠了曹操,并为曹操献计火烧乌巢,因而大败袁绍。后来,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不断自恃其功屡次轻慢曹操。
许攸不管有多少人在场,也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总是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表面上嘻笑,说:“你说得对啊。”背后却起了杀心,自以为是的许攸终因屡屡口出狂言,触怒曹操而被杀。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自我感觉良好,就会形成一种狭隘的认知,他会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无与伦比,凡人“见己易看优点,度人易看缺点”,所以很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同时低劣的本能,天然地就想要显摆下自己,因为不炫出来,犹如锦衣夜行,太憋屈。
这很像有些伴侣在吵架时,总是不断标榜自己的奉献和付出,结果次次说、不停说,就像许攸一样,说多了的唯一效果,就是“惹人烦”。
许攸的无知,在于无法共情,不知道自己说出口的话,从当事人角度听到是作何感受;也不知道显摆是一种讨人嫌、惹人厌、招人烦的行为,因为人都有嫉妒心理作祟;更不知道袁绍集团不存在以后,自己便失去了价值,“兔死狗烹”的道理也不清楚。
还有好多自以为是地以为没事的例子,
官二代周劼发朋友圈炫富,结果自己被停职,父亲被调查;白富美王澄澄高调给父亲过生日,被网友扒出疑似私用警用直升机;前天,某娇妻晒中金老公月入8万的工资单,结果老公目前已经被停职调查。
这名娇妻在炫的时候曾有人善意提醒,这个是有规定不能对外说的,结果被女主一脸不屑地回怼“上市公司会在年报里披露员工工资情况的”、“他的薪水不是还没达到人均嘛”。
可见,自以为是来源于无知,而无知者最无畏。自以为是的人,思考总是不够全面。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
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出身汉魏名门弘农杨氏,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后为曹操谋士。一日,塞北送来一盒酥饼给曹操,曹操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置于案头。杨修看到后,拿起来便与众人分食。
曹操不悦,责问道“谁让你们吃的。” 杨修颇为得意地回答,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笑了,可心里颇为反感他的自作聪明。
后来,曹操攻打汉中之地,刘备因险拒守,曹操久攻不下,想要回军,恰好军中来请示口令,曹操便传口令“鸡肋”。杨修听后立马开始收拾行李,别人问其原因,杨修答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这是要打道回府了”。
在杨修得意之时,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他处死。一个“傲”字,体现的是一种自大,马谡刚愎自用,马失前蹄,大意失街亭;关羽自以为是,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以往总以为恃才才能傲物,其实无知者才最傲气。
——自以为是的傲气,是一个人发展的天花板。
当你在表达一个观点时,似有一股洋洋得意的味道,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有一种不容质疑绝对正确感,那你很可能在自以为是。
这种洋洋得意,意味着满意,自满者首先丧失的就是“向上追逐”的动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成为专家,因为站在百尺竿头,他就已经觉得自己很牛逼了,已经自诩是自己认知世界中的专家了,一个人自以为很牛时,他便很难再进一步了。
如果不给学生排名,考80分的学生会以为自己的水平超越了一般人,但实际情况可能是绝大多数人都在90分左右。一个问卷调查发现,90%的人认为自己的开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这从统计学上显然不成立,但是人确实倾向于高估自己。
人越是求知,越会发觉自己无知。以往总想找寻客观的标准和评价,让反馈提醒自己摆正位置,后来不期望自己能真正地认清自己,而是保持绝对的谦逊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观点,把姿态低到尘土里,是因为清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因为外人不会告诉你,你自以为是的样子有多可笑,大家只会在背后偷偷地笑,就像在看东施效颦,就像我现在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不知道在某个牛人看来会是多么的无知与可笑。
我看过网上很多视频是让奥运冠军或者象棋高手易容,扮成路人甲,去扮猪吃老虎。那些不明就里的当地“牛”人、小霸王,尤其是刚开始被高手故意放水后,便厉害地找不着北了,结果赛前表现得有多张狂,之后被打脸的时候就有多疼。
所以,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样的大神,行事低调点,一直保持谦逊是最佳选择,别张扬,不要一不小心就活成了别人眼中“班门弄斧”的笑资。那些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其表现就是谨言慎行,这种谨言慎行不是强迫自己而为之,而是具备了自知之明后的自然表现。
吃亏是福。
每个人都有理由去自以为是,但也必须承担自以为是带来的后果,那就是自作自受。
自傲者,就像一个从桌沿滚下的球,在没有外力阻拦下,即进行自我反思和反省,会一直加速坠到地上,摔痛摔疼。
这种挫折和打击的好处,就是提供了一种修正错误的可能性。挨一击沉重的打击,就是想让你清醒下,你自以为的那个“是”是错误的,快认清现实,去实事求是。所以,经历的所有挫折和失败,都是一种警醒,“此路不通”,需要你更正观念和改变行动策略了。
所以人生于忧患,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没有实事求是,那现实会“教做人”,结结实实挨了现实狠狠的一巴掌,还意识不到自己错了的人,也就是那些即便吃了亏,跌了跟头,还不知反省和更正的人,像极了那些病入膏肓的人,活该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生疼。
我们之所以会自以为是,是因为无知,是因为我们思维有漏洞,就像我们有视觉盲点,我们并不是360度的感知世界,我们无法看到背后的情况,甚至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也会出现“视若无睹”的情况。
同样,我们也存在很多思维盲点,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漏洞,这些就是我们大脑里的“坑”,我们之所以没有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们脑子里存在的这些坑。
一个Bug能导致一个程序运行失败,一个思维漏洞同样导致我们不断遭遇挫折和失败。我们吃得亏、上得当,都是些难以言传身教的血淋淋的教训,都是在教我们去弥补漏洞,都是有意义的“试错”。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就是因为学习能让我们不那么无知,不那么自以为是,能让我们有效地弥补思维漏洞,让我们变得更加全面。
学习就像看“傻子们”踩坑,你学的越多,就越会填补自己的坑,越会反其道而行之,看的错误示范和反面事例越多,自己就会越“聪明”,这是肯定的。
通常那些二宝比大宝精明的家庭里,大宝肯定经常因为各种事情挨熊;相反,二宝闹腾得越欢,越是说明大宝已经是个天使宝宝,而二宝只能依靠自己踩坑,以身试法。
每个人的思维要形成一个逻辑闭环,这个闭环中缺少的一环,就是让人感觉人生运行的不顺畅的原因。每个人缺少的一环都可能有所不同,所以通过各种方式补齐自己身上缺失的那重要一环,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而这个过程只能通过大量学习完成。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自我怀疑,不绝对,时刻提醒别做“无知”和绝对的“三季人”。要仔细地搜集足够的证据和充分的理由,权衡事实和反馈,才去判断和决策一件事情。
要知道,认知和考虑得越多,越谨慎,越是有所顾虑;越是无知,越是不全面,越是自信和骄傲。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