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 并非简单的从头再来《黑匣子思维》

黑匣子.jpg

《黑匣子思维》的作者是英国的马修·萨伊德,他既是英国乒乓球名将,同时又是著名学者,他提出,面对失败人们应该具有黑匣子一般的思维,从失败中找到原因并不断学习改进。看似研究的是失败,其实恰恰说的是如何才能成功。

我表哥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飞行员,因此学习非常用功,可是我姨妈害怕开飞机会不安全,所以死活不让他考军校,造成了表哥一生的遗憾。其实不管怎样,飞行员始终是很多男孩子的终极梦想,能够开着大飞机像雄鹰一样翱翔在蓝天上,该是一件多么伟大多么幸福的事呀!可是,想想很过瘾,飞机一旦升上了几万米的高空,便没有任何依托和保护,生死往往只在飞行员的一念之间,甚至连飞行员自己都不能主宰,只能靠天气流主宰,想想也是很令人恐惧。

好在自从1958年黑匣子诞生之后,飞机航空失事的情况便得到有效改善,渐渐变成一种相对来说很安全的飞行工具。《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黑匣子的重要性以及黑匣子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意义。

241f95cad1c8a786ee8aee926509c93d71cf508d.jpg

众所周知,黑匣子是飞机上用来记录飞机飞行状态的数据盒子,主要用于飞行事故的调查,飞机失事后,黑匣子能让调查员了解事故发生之前飞行员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获取宝贵的经验。航空业不会掩盖失败,也不会回避失败。航空业把失败变成了资料的宝库。其实,黑匣子的产生本身就具有黑匣子思维。

相对于其他行业,人们面对失败的态度和措施就没有航空业这么“坦荡荡”了,比如医学界,很多几十年前就会经常发生的低级错误,在今天依然大频率的发生,大部分医生陷入了一种“这种错误的发生是偶然的,如果不是……就不会……”的推脱,使自己和整个行业都无法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叫和教训,永远在原地踏步,书中称这种恶性循环为“闭路循环”。我想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与小部分医务工作者缺失的“黑匣子”思维有很大关系。

“白衣天使”们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我们普通人了,记得小时候每次考完试走出考场,都会抱怨“今天的题太难了!”“第X题出的也太偏了!”“我今天考英语听力时耳机噪音太大了!影响我发挥了!”……总之,什么都不对,只有自己是对的。走上社会,工作失利了,又总说“客户太刁钻”“电脑太卡所以资料没准备好”……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闭路循环”。

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来说,你对失败的态度暴露了你的认知层次。而你认知的提升,不是靠经验和学习,而是靠不断的“经历”和“改进”。认知提升的有效机制恰恰是:尝试——失败——改进——再失败——总结教训——正确认知。

而如何总结经验,这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第一、充分分析失败的过程,找出原因和结果的联系,记录最细微的过程。第二、从第三者而不是当事人的角度分析问题。第三、要有挖掘证据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第四、要有逻辑推理能力。

这里所说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依据,客观准确的推理出失败的原因。但记住成功不可以推理,只能不断试验,因为理论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我们在不断的失败中摸索出规律的复杂性,了解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总而言之,对比分析比推论更有意义。

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曾说过:我投失了9000多个球,输掉了300场比赛,我曾26次投失觉得比赛胜负关键的一球。套用我们之前学习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来说,你不光要练一万小时,还要从无数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有可能成为“天才”。

书中从正反两方面举了非常多的例子,告诉我们,面对失败有的人荒唐的逃避与推卸,使自己离成功的道路越来越远,甚至需要别人来替你承担后果,而你最终败给了你最害怕的失败。有的人勇敢面对,不断总结,用黑匣子思维剖析自己的过错,才能从失败中创新,并在自己的领域越来越出色。

你要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然后靠毅力去征服它,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败 并非简单的从头再来《黑匣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