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间的秩序》 - 草稿


《时间的秩序》这本书是和《七堂极简物理课》一起在李筱懿老师的读书直播上买给儿子的寒假科普读物,作者都是意大利的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

卡洛•罗韦利为时空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在意大利和美国工作,目前在法国马赛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主持量子引力研究项目。他著的《七堂极简物理课》与《现实不似你所见》被译成四十一种语言,畅销全球。这本书是作者的最新力作。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时间的崩塌

“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从这个简单的事实开始,得出时间的统一性和方向消失,整个宇宙中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 ,时间并不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顺序排列 ,它们只是“部分”有序。在我们附近有个当下,但在遥远的星系中并没有什么“当下”。当下只是局部现象,并非整体现象。

热力学第二定律核心在于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而非反过来。(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这是唯一一个能够表明过去与未来有所区别的方程。而熵就是量度热量的单向不可逆过程。熵在希腊语中意为“转化”。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只适用于我们对世界模糊的观察,熵仅仅是我们模糊的视野无法识别的微观状态的数量。

三个智慧巨人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指引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时间与空间。

第二部分 :没有时间的世界

世界是量子的,我们置身其中的胶状时空也只是个近似物。在世界的基本结构中,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只存在把一个物理量转化为另一个物理量的过程。

我们的宇宙是事件的世界,而非物体的世界。通过把世界看作事件、过程的集合,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与描述世界。

比起像石头那样的东西,世界更像是由转瞬即逝的声音或大海的波浪构成的。一个家庭不是物体,而是关系、事件、感受的集合。一个人呢?当然也不是物体,他是食物、信息、光、语言等进进出出的复杂过程……它是社会关系、化学过程、情感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看到这里,觉得这么说,我们说的名词也消失了,它只是存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三部分:  时间的来源

物理学的时间,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对世界无知的提现。时间即无知。

我们时间的方向性是真实的,但与视角有关。是一种由记忆统一的关于世界的视角。我们经验的时间均匀、统一、有序,这是从我们的特殊视角对世界做出的近似、近似再近似的描述,我们人类依赖于熵的增加,被固定于时间之流。

最终发现,我们就是时间,我们就是这个空间,这个在神经元连接里由记忆的痕迹开启的空地。我们是记忆,我们怀旧,我们期许着不会到来的未来。由记忆与预期开启的记忆就是时间,有时是痛苦的来源,但终究是一份巨大的礼物。

无穷的混合游戏带来的宝贵奇迹让我们得以存在。我们可以微笑,可以把自己宁静地浸入时间——浸入我们有限的时光——去品味时光每一次飞逝的强烈震撼和我们在短暂存在中的宝贵时刻。

读这本书,还是挺震撼的,有三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这么理性、严谨、科学的读物会每篇小节都由一首小诗开头,甚至12节的标题“玛德琳蛋糕的香味”更是感性,像小说的章节。这正是小说《追忆似水年华》里的一开始的引子。小说的作者普鲁斯特写到“现实只由记忆构成”。

二是这部著作最终引向了人类生命本身。因为时间之迷一直困扰着我们玩,激发强烈的情绪,滋养了许多哲学与宗教。最终最前沿的物理研究和哲学殊途同归,指引我们的生活。

“时间就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我们身份的来源,同时也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因为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拥有的以及所爱的。使我们受苦的不在过去或未来,它就在那儿,现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期待里。我们渴望永恒,我们忍受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时间而受苦。时间即苦。

时间就是这样,我们为它着迷,也同样为它困扰。我们的存在应该归功于它,它给予了我们存在这个珍贵的礼物,让我们可以创造转瞬即逝的幻觉——永恒——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

三是作者说“我热爱生命,但生命也是一中挣扎、苦难、痛楚。我把死亡看做应得的休息。”巴赫在他绝妙的第56号康塔塔中把死亡称为“安眠的姊妹”。

作者认为“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进化的失误”。“我们的思维受制于自身的弱点,更受制于自身的语法。只用了几个世纪 世界就从恶魔、天使和女巫变成了原子和电磁波。”

万物皆有期限,即便是人类自身。尽情享受生命,最终安息。这一切合理又美妙。这就是时间。

这几天正好是春节,随着作者仿佛进行了一次宇宙旅行。有点似懂非懂,云里雾里。还好,终于旅行回来了。这两天正好刷到冯仑做客金星秀,说人生有三大算不准即多少(不知道自己一生能挣多少)、对错和生死”,解决之道就是“划等号即多就是少,对就是错,生就是死”。还有最近很火的脱口秀女生李雪琴总说的“宇宙的尽头”,这么说,宇宙的尽头也就在我们每个人脚下。让我们在有生之年尽情地享受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时间的秩序》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