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讲故事 堂堂正正说中国 ----《共同的追求》总导演肖思思谈新时代纪录片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第十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开幕前夕,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以中、英、法、西、俄、阿、葡等语种全球全媒播发了纪录片《共同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身边故事》。纪录片总导演、新华社广东分社副总编辑肖思思参加“纪录·时代征程”纪录片节开幕式主旨论坛时,分享了纪录片人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和感悟。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出品的纪录片《共同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身边故事》集故事性和思想性为一体。新华社总编辑傅华担任出品人,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担任总制片人,电视剧《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担任艺术总监,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高晓虹、何苏六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多语种纪录片全球全媒同步上线后,受到了海内外用户广泛关注。发布不到24小时,全网浏览量就突破10亿次,共有1000余家境内外媒体转载,法国、肯尼亚、南非、坦桑尼亚等国家的电视台、中国驻多国大使馆网站及英、古巴等驻华机构官网都进行了播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发消息,全网置顶。海内外专家和观众反馈,这些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就是中国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最真实的答案。钟南山院士、郑永年教授等专家学者对纪录片故事感同身受,纷纷推荐。中、英、法、西、俄、阿、葡多语种单集海内外浏览量都突破十万。

这部时长42分钟的纪录片,由新华社记者分赴全国拍摄,真实记录了6个普通又典型的中国故事。从这些中国普通人的快乐和烦恼中,海内外受众可以触摸到最真实的中国,感受这片土地上民主的正义、自由的边界、人权的价值,用真情实感讲故事,堂堂正正说中国。作为本片的总导演,肖思思在发言中表示,“真实”是这部纪录片美学的最高准则。创作团队从200多个中国民主自由人权的故事中,精选了这六个故事。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普通人、身边事。普通得就像每个中国人的邻居的样子,平凡得像每一个中国人可能遇到的事。但这些故事又有另外一个剖面,带观众嵌进去,感受到平凡背后的动人力量。

海内外观众反馈,这些真实、平凡的故事让人感动,引发情感共鸣。片子从9岁的孩子开始,到90岁的老人结束——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生,中国人无论是在什么年龄段,都沐浴在民主自由人权当中。用谦和、真诚、自信、接地气的纪录片传递真实的中国,既平静有力又温暖感人,这是这部纪录片成功之处。

肖思思导演表示,新华社是国家高端智库体系中唯一媒体型国家高端智库。这为其能够创造出独具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的智库型纪录片创造了条件。纪录片与同步播发的高端智库报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与探索——民主自由人权的中国实践》互相补充、互为映照,“让学者看到学理,让百姓看到故事”。纪录片呈现的故事蕴含深刻思想,人们能感受到中国制度的“学理”和中国百姓的幸福。肖思思说:“纪录片要么为观众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要么以一个不寻常的视角去展示观众熟悉的世界。它将观众嵌入生活的表象,又让人阅后沉思,得到属于每个人特有的启发。”

肖思思在演讲中提到,《共同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身边故事》并没有使用解说词。作品想要讲述的,是中国人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她的团队认为,有这个“情感共鸣”基础,不用费劲去“解释”、去“说明”,只需客观地呈现,给观众思考留白。为让纪录片呈现中国追求民主自由人权“止于至善”“走在路上”的寓意,纪录片中出现了很多“路”的意象。中国的民主自由人权,就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中选择的道路,而它仍然在路上不断前进。而“止于至善”的追求动力,正是“人民”二字,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全体纪录片人的历史使命。作为一种以非虚构为原则、视听结合的话语媒介,纪录片是一种最具国际化的语言,具有天然的以“真实感”为核心的美学意识形态特质,有着较强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更容易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长期以来,美西方一些政客通过多种形式污名化和抹黑中国,误导国际舆论,影响国际受众的认知,给中国国家形象带来挑战。客观上,我国纪录片起步较晚,在叙事语态上,尤其是适应媒体融合变革上,还有不少的短板和困境。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中国纪录片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有数个迫切的现实命题需要认真思考。肖思思就当下“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力求“中国故事”转变成“中国知识”。如果故事仅仅停留在故事,创作者就无法让其观众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和更进一步“知其所以必然”。中国故事如能转化为中国知识、中国道理,才能更有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个体人物故事受到纪录片的青睐。在表达方式上,还是需更多展现人类的共情点,讲好个体故事展现中国和中国人共性的一面,这是更真实自然的人文表达。纪录片需发掘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故事和IP,努力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利于海内外受众理解当代中国实践背后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世所罕见奇迹的密码。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大熊猫”等符号化印记,更进一步挖掘“中国知识”所在。纪录片制作也可以探索记录真实场景、人物现状,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得出结论。

其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纪录片人要尽快找到符合新媒体端以及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的表达方式,形成国际传播融媒体矩阵。例如,网生纪录片、纪实短视频等形式就是较好的促进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方式。纪录片出海应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变革带来的挑战,只有占据了主动,才能游刃有余抓住机遇。与此同时,纪录片人需要持有更开放的态度,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拓展交流互鉴。

当前,纪录片的中外合拍、合作传播已经进入常态化,纪录片产业的国际化与市场化进程加快。一些国际知名纪录片导演通过讲述中国的故事,挖掘到了精神的富矿。而中国与国际知名纪录片导演、平台合作,既带来了海外的技术和视角,跳出“自说自话”的传统表达框架,更契合海外观众的观看兴趣。在发言中,肖思思提到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她认为这项活动搭建了中外纪录片人交流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以纪录片为载体,带动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商务交流,推动“中国故事”走向海外,与世界深度对话,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节展举办的形式与内容上坚持守正创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采用精准传播方式,在保证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开拓对外传播新路径,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下一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将支持更多的创作者从巨变的中国大地上发掘更多中国故事,让更多优秀纪录片传向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情实感讲故事 堂堂正正说中国 ----《共同的追求》总导演肖思思谈新时代纪录片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