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 | The Arrival (2006), Shaun Tan

笔者按:这是一档正在计划中的赏析和品读国内外儿童与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栏目。涉及的文学作品,除了将侧重内容选材上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情趣,还将探讨一些在创作形式上独具一格的文本(例如 “无字书” 和 “黑白书” 等)。之所以想要策划这一栏目,是受到梁文道的 “看理想” 及近年来的 “听书热” 的影响——毕竟,我从小养成的睡前看书的习惯,现在也渐渐变成睡前听书或一边看、一边听的模式了。每一集的文稿,预期为适用于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因此,每篇文稿将聚焦于一、两个要点,而非泛泛谈及所选取的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


客从何处来(一):

我要推荐的这本书或许会令你感到几分诧异:上面一个字也没有,还是 “黑白灰” 的;然而,要想读懂、甚至是读透这本书,真的不容易——甚至是对于学界搞文学研究的学者亦是如此,我亲耳所闻。或许你会感到难以置信,一个字都没有的书,连成人读者、甚至是学者都感觉有些难读,这到底是什么书呢?它还适合儿童青少年读者读吗?

答案是肯定的。

这本书是澳大利亚的插画师 Shaun Tan (陈志勇)的 The Arrival (2006),有些地区的华语翻译把书的名字翻译为《抵岸》。无论是标题、书的封面插图还是书中的叙事,都是围绕一名年轻的男子背井离乡,去异国他乡谋生来展开。

在这一集,我们暂且先不讨论 The Arrival 内容,而是从开篇时提及的诧异之处——即一个字也没有——开始。

请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翻看过家里老人的相册(甚至是坐在老人的身边,一边看着他/她翻着微微泛黄的老照片,一边听着带着对于你而言有些陌生的乡音,呢呢喃喃地讲述着你可能从未谋面的远方亲戚、或是你从没踏足过的乡下老家或插队的地方)。

这本书就是一本老相册。当你翻开它时,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一页都是大大小小的方格子,像是不同尺寸大小的照片,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起。而于我的经验,这令我想起我的集邮册,有的页面是一道又一道狭长的栏目,可以存放通常寄信时使用的小邮票,有的页面只有两、三个栏目,便于安置例如一套四枚的小版张邮票,还有的一整个版面就是一个栏目,适合类似 “民族大团结” 那样的大版邮票。当时,我的集邮册是活页的,能够根据不同的邮品主题进行分门别类地设计和摆放,把大大小小、不同系列的邮票串联出某种故事线。The Arrival 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和我的集邮经验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每个页面里方格子画面的大小、数量及其空间位置等的设计,和邮票的版面设计,以及我作为 “集邮策展人” 在策划所收藏邮品的陈放方式时,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此外,邮票可能引发的有关 “漂泊” “远方” “杳无音讯” 等的联想,又是另一个使我把这本书和集邮册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书里的 “老照片” 可没有一点时代感;恰恰相反,充满了超现实的意味。姑且不论故事里出现的各种神奇生物,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房屋、屋里的家具,充满了异样的弧形,与我们当下所处的棱角分明的物理世界及其尘世万物 (mundane objects) 形成强烈的对比。全书采用的黑白素描画风所产生的历史感、时代感、岁月感,画面内容的超乎现实、直指未来和未知,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元素交织在一起,恰恰构成 The Arrival 诡谲又独特的风格,给读者带来置身错落时空的阅读体验。有关黑白素描的艺术风格及特色,将在下一集中重点探讨。

由是,在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The Arrival 之所以会 “难读”,一方面在于它以图画而非文字作为讲故事的手段,不同的读者对于图画能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一开放性引发各种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图与图如何联系起来、串联成一条(甚至是多条)故事线,在 The Arrival 中是极为不确定的。尽管如此,每位读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更多自由联想的可能性,用自己所熟悉的或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去阅读并 “填充” 那些画面 “本该有的文字”。

另一方面,The Arrival 所呈现出的错落的时空感,用象征过去的黑白之境去描摹充满未来世界想象的事物,带来光怪陆离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在阅读纯文字的书籍时是极少体验到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根据文字里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状语,来自我建构书中的时空。当怀旧复古的画风与超现实的画面内容相互碰撞在一起,给故事的叙事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或许,我们不禁要发问:到底抵达了一个怎样的 “新大陆”?又在何时发生了?为何书的封面上的男子要远去他乡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客从何处来 | The Arrival (2006), Shaun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