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峰山下龙泉寺
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原名公爷府)往西北走3公里处,有一处寺殿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高低层迭,在群山环抱之中。背靠海拨1200米的狮子峰,前有沟壑弯曲南伸,与锡伯河交汇。寺院周围林草茂密,溪水长流,风景幽雅。寺西北约15米处有一眼古井,常年不枯,号为“龙泉",龙泉寺即由此泉而得名。
在龙泉寺后侧的山脊上,高耸着一座巍峨的巨峰,峰形酷似雄狮蹲伏,既威猛又安详,狮首朝着西南五台山的方向,傲视群峦,此峰古称狮子崖。传说此峰乃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所化,在此等待机缘宏演圣教。
传说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祖在灵山说法,观音、文殊、普贤听法归来经过此地,见这里古柏夹道,青松蓊郁,百鸟翔集,走兽成群。三位菩萨落下云头,见山坡上有一眼清泉,虽是炎炎夏日,井口处犹觉寒气袭人,古碑一块,立在井旁。上面全是蝌蚪文字,凡人不识,三位菩萨慧眼圣光,原是“龙泉”二字,不知是何人所刻。三位菩萨各取器皿,舀一钵泉水解渴,刚一入口,顿觉甘甜清冽,沁人心脾。观音说:“这地方山清水秀,八方灵气,汇集于斯,这眼古井泉水,修道人饮之佛法精进,就是凡人饮之也能延寿一纪,今后不知何人有缘,在此研习佛法。”普贤应道:“凡事皆有定数,据我观察,500年后必有僧人于此成佛,此事恐怕与我们三人还有些渊源。”文殊忽然心有所动:“怪哉,怎么这宗公案,却应在了我的身上。”慧眼望去,见自己的坐骑青狮正昂首嘶鸣,声震群山,声音里充满渴望和留恋之意,文殊叹道:“看来这畜生要历此一劫了。”说完文殊别过两位菩萨,唤来青狮直奔清凉山而去。
文殊回到清凉山(五台山)闭关参禅,一时不再过问三界之事。那青狮自龙泉归来之后,心中总是念念不忘那块地方,心想:“跟菩萨多年,数次听过佛祖讲法,但我毕竟还是畜类,不能成佛,何不乘菩萨闭关期间,到那龙泉山里苦修佛法,将来也好成就正果,方显我们狮子家族中亦有智者。”青狮遂乘彩云来到龙泉山,白天卧在山脊之上,化成一座山峰吸日月之精,夜晚变成人身,祭拜月神,收月华之纯阴,昼夜苦修,佛法精进。后来青狮因救人而亡,身躯化作狮子崖,挺立在这龙泉山上。
龙泉寺建在狮子峰南麓的山坳中,狮子峰远看像一头巨大无比的狮子卧在山峰之上,与寺院中院的辽代卧狮上下相望,别具一格,世间独有,一喜一怒,富有情趣;狮子峰、金蝉峰、不老峰三山排列,远看各自分明,近看如一座巨大的笔架,又像一只超乎想象的蝙蝠,不老峰又像一尊巨大的卧佛。
寺庙布局依山势三进三阶中轴对称式格局而建,即山门、前殿和大殿。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居前院墙正中,近方型,为砖砌红色圆拱门,重檐歇山式屋顶,高约6米,上盖青色筒瓦,四周是砖砌围墙。前殿为硬山式建筑,四周有回廊,殿前有台基和月台,殿内迎面一尊佛像,一看便知是来世佛陀至尊弥勒佛像。
据佛教传说,弥勒在释迦牟尼生前转生兜率天,过了五六亿万年后下降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普度众生。因此佛教称其为“未来佛”。但在弥勒信仰的传播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在内地一些寺庙里供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像,则是五代时名叫契此(?~916)的和尚。据传,这位和尚云游四方,常以杖荷一布袋四处化缘,风雨无阻,并将募化的钱财全部捐献给寺庙,人称为“布袋和尚”,相传是弥勒化身。他死后,人们在寺庙中塑其像,作为弥勒来供奉。眼前天王殿中央须弥座上所供奉的这位就
是他的造像。其造型憨厚可爱,肥头丰颊,满面堆笑,给人以慈善、亲切的感觉。这种可爱可亲的造像,不仅寺院有,而且在民间普遍存在,已成为象征吉祥福寿、未来和光明的艺术摆设品。
殿内东西两侧是“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都是有名的护法使者。
东配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内有佛像五尊。居中这尊是“大威德金刚”,是一尊重要的护法神。西面这尊造型奇特的佛像是吉祥天母,因坐骑为骡子,又称骡子天王。传说她年轻时放荡不羁,被她父亲用铁链子锁起来,她母亲偷偷解开铁链,又送她一匹骡子让她逃离家门,她投奔了东海罗刹魔王,和罗刹在一起有了两个女儿,吉祥天母的父亲得知她与罗刹同居,心中十分气愤,就诅咒她,使吉祥天母美丽的面容变得如此丑陋。观音菩萨知道此事后,就将她的两个女儿藏起来,吉祥天母不见女儿,十分着急,观音菩萨借机给她讲了很多救渡众生的道理,使她归顺佛门。之后,交给她一个任务,每年除夕晚上,绕地球一圈,浑身发光,察看天下,避免魔障转世扰乱,让大家过个好年。
西配殿内并列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合称为四大菩萨,在国内名山,设有他们的道场,道场就是说法讲课的地方。观音在浙江普陀山,文殊在山西五台山,普贤在四川峨嵋山,地藏在安徽九华山,均建有宝刹,为佛教四大胜地。
由于蒙古人认为文殊菩萨是佛门智慧的化身,所以,内蒙古的所有寺庙都供奉其塑像。他的典型法像是顶结五髻,右手高举智慧宝剑,左手微举经典莲花,腰身略屈,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因为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今山西省五台山,所以,蒙古人巡礼朝拜五台山也就不难理解了。
东侧竖立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碑一通,螭首龟趺,通高3.6米,碑体宽1米,厚0.22米,嘉议大夫中书礼部尚书赵大輂题额“开山创建龙泉寺第一代祖智然律师道行碑”。碑文载述安西咸宁智然大师于延祐四年(1317年)游至龙泉寺并重修该寺之事迹。碑文清晰,记叙延祐四年安西咸宁张智然大师见此地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于尘世相隔,于是去除瓦砾,剪剔荆榛。不过数年间,山门佛殿,克日落成。厨库云堂,方丈僧舍,轮焕一新,莫不丹青斗彩,金碧争辉,灿然眩目。
西侧竖立民国六年(1927年)碑1通,龙首须弥座,通高3.6米,碑体宽0.93米,厚0.26米,额题“龙泉寺记”。碑文载述蒙藏院总裁管理协理盟长喀喇沁右翼旗亲王本旗主贡乐亭等重修建造龙泉寺之事迹(河北承德市当时也是喀喇沁右翼旗的属地)。碑文有“至正元年岁次辛已五月建”等字样。这两道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寺院中央有古松、古柏数棵。大殿位于最后,面阔三大间,四周有围廊,单檐歇山五脊顶,殿台有石刻勾栏。殿前立有香龛。
后殿内供有佛教的三世佛三尊,正中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左边即燃灯佛,是过去世佛,右边是弥勒佛,即未来世佛。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
殿前石阶下有石狮一尊,呈卧式、身长4.5米,头高1.1米,昂首向西南,怒目圆睁,形态逼真,有一种随时腾身而起、迎面扑来之势。让人称奇的是,这头石狮是用院内天然生成的一块岩石就地取材雕成的,此种雕法为全国罕见。且造型独特,气韵生动,寓威猛、威严、尊贵于一体,与狮子峰相呼应,似在宣说甚深教理。
狮脊上立小界石碑一块,上刻有“大元国上都路松州南阴凉河川狮子崖龙泉寺常住山村(林?)地土周围四至碑”及“至元二十四年日月重修”等字样。 (据《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李逸友文)。据以上碑文推测,该寺可能始建于元初。龙泉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极少见的元代寺庙之一。特别是寺内遗存的元代石碑和石狮,是不可多得的元代文物,为研究元代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在寺庙东北侧半山腰的石崖处,有小石窟一座,高阔各2米,深1.5米。据说是仿少林达摩洞凿建,洞内有达摩坐像一尊。此外,还有西山积雪、紫气东来、桃李依春、秋叶璀璨等四时景观。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征服噶尔丹军队后,奉皇太后之命赴盛京(沈阳)拜谒祖陵,途经喀喇沁旗,驻跸喀喇沁附马府时,曾专程到龙泉寺焚香拜佛,游龙泉寺后,龙心大悦,赠金马鞍和弓箭等物,并赋诗赞龙泉寺曰:“古木苍山路不穷,霜林飒沓响秋风,临流驻跸归营晚,坐看旌旗落日红”。
龙泉寺内独有的“八宝”最为著名,与地面连体的卧姿石狮、树龄1000多年的香柏、元顺帝时期的御赐五龙道行碑、题记碑、辽代的砖雕艺术、康熙栽种的云杉、乾隆亲手种下的银杉等等都是国家级的文物。被列为国家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寺碑刻载述了当时的行政区划沿革、自然地理状况、社会人文风情,是研究地方史志的重要资料。大殿浮雕龙凤正脊,显具明代风格。殿前照壁式佛龛,玲珑典雅,独具特色。(裴聚斌)
�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