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欺凌,不但要教孩子“打回去”还要让他学会“走出来”

在世界儿童日当天,百度发布了一份《加强知识科普,让孩子远离侵害—2020世界儿童日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儿童侵害问题”相关搜索热度同比上涨195%,“校园霸凌”位居儿童侵害问题搜索第一位,并在9月1日开学后热度激增8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暴力和霸凌》报告,全世界每年约有2.46亿学生遭受校园欺凌。


我相信只要是家长,都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其他人霸凌,但总不能因为担心而不让他上学,孩子终将要自己学会怎么跟同学、朋友、老师相处。因此,在孩子上学后,家长在这方面教育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小时候家长都不会跟我们做这方面的教育,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家长也会教孩子学会隐忍,或者让我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根本不会引起重视。但这些霸凌的人,不会因为你的隐忍而收手,反而让他们知道你是好欺负,就会对你变本加厉,这样就会让孩子弱小的身心遭到巨大的创伤。


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那些曾经遭受过的,或者看别人经历过的事情,都不愿自己孩子再经历一次。所以家长要提前给他们做好教育,教他们不主动欺负别人,但当自己被欺负的时候,也要学会如何“打回去”,保护自己。

一、 “校园霸凌”的边界

现在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普遍提高,孩子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但每个孩子在群体的成长过程中免不了要经历磕磕碰碰,打打闹闹,那么普通的打闹跟霸凌的界限,到底该怎么区分呢?


根据国际反校园霸凌组织的定义,霸凌是指不被对方接受的攻击性行为。霸凌的类别很多,包括口头霸凌,如嘲讽、羞辱、叫外号、威胁、性别侮辱、在电脑或手机上发送刻薄信息等;社交霸凌,如故意孤立某人、在公共场合羞辱某人等;身体霸凌,如打人、向人吐口水、推人、拿走或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侮辱性的手势等。在实际认定中,更强调霸凌中的恃强凌弱,强调欺凌的重复性和伤害的严重性。


而一般的玩笑,是指善意的戏弄、耍弄,但过头的玩笑,很容易演变成霸凌。正如一些专家所言,孩子的恶作剧、打闹不属于霸凌,但不等于说家长可以对此表示无所谓,可以放任孩子这么做,所有伤害别人的行为都要有人为之承担责任。


因此,我们需要跟孩子说清楚,这两者的区别,如果孩子遇到某些事情自己不懂处理,家长要鼓励他把这些事情告诉自己,让家长做判断,等了解来龙去脉后,再做判断,如果觉得事态严重,应该及时找老师进行协调处理,不要等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去干预。

二、面对校园欺凌,应该怎么“打回去”

曾经有网络调查显示,赞成以“打回去”应对“校园霸凌”的网友比例高达八成。但这些“打”不是大部分眼里的“以暴制暴”,而应该是用一种理性、文明、法律等形式进行反击,这个“打回去”是要让对方不敢再欺负你的同时,也要让相关的老师、家长对此事引起重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1、用文明理性 “打回去”

面对“校园霸凌”其实不是只有还手这一个办法,要教会孩子明白现在不是一个“谁打赢了就是谁的天下”的社会,我们不能主动惹事,但事来了,也不要怕事。


如果发现孩子有被霸凌的情况,要及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联系孩子的班主任,跟对方沟通如何解决,这里要记住,不要动不动就想把事情闹大,甚至想要投诉到教育局或者把事情发布在网络,也不要要求老师或者学校对霸凌的孩子和家长作出处罚,更不要私下威胁对方家长。


家长处理这个事情要记得一个原则,惩罚霸凌的孩子不是最终目的,让学校配合杜绝下一次的霸凌才是关键。


跟班主任沟通过程中,要让她出面联系对方家长,同时让班主任保护孩子,不要透露信息来源是你家孩子,避免他日后在学校被孤立或报复。


如果老师和学校处理态度积极,有对霸凌的同学进行沟通,并得到完满解决那就最好,但如果学校是持着一种“大事化了,小事化了”的态度,那么家长也应该收集好相关证据,必要时选择报警处理。

2、用法律制度“打回去”

最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正案对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事件也做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如果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困扰,影响孩子正常上学;或者类似事件经常重复发生,那么这就是校园欺凌,而不是简单的欺负行为,家长千万不要轻视。


如果霸凌者还强制索要钱财,则可能已经触犯了《刑法》。如果校方不妥善处理,家长完全有权寻求法律帮助或报警。


2016年11月, 浙江温州鹿城法院曾判决过一起未成年人霸凌案件,被告人是7名女孩,其中5名是未成年人,另两人作案时刚满18岁。7人分别因强制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最重的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半,最轻的也判了9个月。


因此,面对“校园霸凌”,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打回去”才能真正制约这些霸凌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提高自己和孩子的法律意识,必要时懂得利用它来保护自己。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过度纵容孩子,不要让他成为施暴者,更不能用一句“他只是一个孩子”原谅他犯下的错误,如果一味的包庇,只会让他在施暴的路上越陷越深,以为所有事情都能在父母的庇佑下不了了之或瞒天过海。

3、用理智责任“打回去”

当我们知道孩子被霸凌肯定会很生气、气愤甚至想要帮孩子打回去出气,但我们作为成年人,更应该克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应对,结合多方力量杜绝下一次的霸凌。


当知道孩子受到伤害后,不要想着第一时间过去学校或者找对方家长进行理论,我们首先要去医院,对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进行一个评估,让医院出具一份证明。


等孩子平复心情后,要了解清楚事情来龙去脉,让他把事情的时间、地点、被打的经过、谁先动手、谁是施暴者、其他受害者、孩子还没还手、有没有人用武器、有没有老师或者同学围观、对方有没有碰ta的隐私部位等等的细节交代清楚,并对这些细节进行笔录或录音。


之后带着这些医院的证明和笔记/录音找到老师,让他知道事情的经过和严重性,让老师跟学校出面解决,不要一下子就越过老师直接投诉到校长或教育局等地方。


如果老师和学校愿意配合,让对方家长约束自己孩子,确保他的孩子不再欺负你家孩子或其他同学,学校也可以根据事情严重性对霸凌者进行调班,转学等处理。


如果学校不愿意配合,你可以拿着这些有利的证据报警,为自己孩子争取一个妥善处理的方式。

4、用自信坚强“打回去”

瑞典心理学家奥维斯跟踪了一组12-15岁受到霸凌的孩子,在他们23岁的时候,和同龄人相比,普遍显示了低自尊和抑郁症状。


家长不可能一辈子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不让他受伤害,只有孩子强大起来,学会应对霸凌,保护自己,走出被霸凌的阴霾,才是治本之法。


家长平时要尊重孩子、爱护孩子,不要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低等一人或者不值得被爱,一旦出现这样的心理,就容易让他成为一个懦弱的人。家长应该多带孩子看看这个世界,多锻炼身体,学习一技之长,让孩子自信提高了,也就不容易被人欺负。


当然也要让孩子知道,就算被欺负也要有反击的能力,不能一味隐忍,可以向老师、同学、家长等人求助,只有当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家长才能真正放下得下。


面对遭受欺凌的孩子,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打回去”,更要让他们“走出来”。勇于对霸凌者说不,不断建立自信,扩展自己朋友圈,才能让孩子从被欺凌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让孩子从原来懦弱的自我中走出来。这是孩子面对“校园霸凌”、实现成长的必需选择,更是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责任。

三、孩子应该怎么“走出来”

1、拓展朋友圈

我们常说,朋友多了路好走。鼓励孩子多认识新朋友,有助于他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一般施暴者都是挑一些独来独往的人下手,就是看中他们被欺负了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所以你朋友多了,敢欺负你的人就少了。


其次,如果你有不开心或者被欺负的时候,也可以跟身边的人诉说,多个人帮你想办法,为你解忧,心情也自然会尽快好起来。而且知道你被欺负的人多了,想要欺负你的人也不敢任意妄为,因为他也怕你和你的小伙伴联合起来欺负他。


多结交朋友会让孩子从被欺凌的弱势中实现逆袭,从弱势心理走出来。

2、对孩子表示信任

很多孩子之所以会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负,就是因为没有人为他们“出头”,家长不愿意把事情闹大,以为这都是孩子之间小打小闹,孩子不敢反击,也就给对方继续欺负的理由。


家长平时要多跟孩子交流,观察孩子生活是否有异常的行为和表现,对孩子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跟你分享,让他知道你是一个被值得信赖的人,也让他知道你是一个能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人。

3、多学一种技能,多看看这个世界

当孩子在被霸凌的阴霾中走不出来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出去旅游散散心,让他知道这个世界很大,知道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感受,去珍惜,让他尽快走出这个阴霾。


另外,也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让他把心思花在上面,这样能使他尽快忘记伤痛,而且他在自己爱好上取得一定成就时,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这样他就能更快地“走出来”。

总结:

在“校园霸凌”中,帮助孩子“打回去”,让孩子学会应对霸凌,真正从弱势格局中走出来,不仅仅应对了校园暴力,更将为孩子的一生性格、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让孩子学会“不进一寸,也不失一毫。”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忍让而缩水,也不会因为你的强悍而膨胀,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校园欺凌,不但要教孩子“打回去”还要让他学会“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