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题目,提问题
1.生活中,孩子对父母常会有哪些抱怨?
2.被孩子抱怨的父母,主要是哪些方面没做好?
3.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来自孩子的抱怨?
二、破题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0年2月7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不管教的勇气》。
分析:介绍分享的书名。父母若不去管教孩子,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不管教是不是就完全不管了呢?家长的正确做法是怎样的?
这本书是由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岸见一郎所写。
分析:介绍作者,作者是心理咨询师,如果单纯放这个标签,可能不够信服力。所以前边加上“阿德勒心理学会”,档次就上去了,更吸引读者。
学习点:找吸引人的标签介绍作者。
孩子的成绩怎么样,孩子选择怎么养,是属于孩子未来的人生的,(“,”应该换成“。”)他们不经历,永远无法从不同的生活中得到启示。而父母亲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否则孩子无法超越父母,活出新人生。
分析:孩子的生活要由孩子来决定,只有自己去经历,才能活出自我。先讲孩子的需求,再讲父母的错误行动会导致孩子活不出自我。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关于孩子自立的三个标尺,分别是独立的选择、独立的价值观和去自我中心化。
分析:明确本文内容要点:孩子自立的三个标尺。
三、每个章节的逻辑结构
①『独立的选择』
“妈妈,我要玩一会游戏。”
“妈妈,我要上厕所。
”“妈妈,我要用下手机。”(多了一个前双引号)
当你的孩子大事小情都跟你汇报时,说明他失去了独立选择的能力。(应该是“大小事情”或“大事小事”)
分析:选取孩子日常的谈话片段,素材鲜活。同时抛出观点:孩子汇报太多,就缺失了独立选择的能力。
作者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是在他小学的时候。
分析:为什么会有开篇的汇报情况和总结呢?这跟作者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有关。
一次,朋友打电话问他要不要出去玩。由于(换成“因为”)平常放学回家之后,他很少出去和朋友们玩儿,所以这次(增加这个词语)很自然地就去问父母的意见。
分析:举例子,作者的亲身经历。
在他心里,得到父母的许可,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分析:开始,作者自己也没意识,想当然地去向父母作汇报。
结果,妈妈对他说:“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
分析:妈妈的回答,跟作者意想中的答案(可以或是不可以)不一样。这对自己本有的意识带来冲击感。“结果”一词用的很好。
在得到这样的回馈后,作者深感惭愧。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主动交出选择权,就是主动交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时间。
分析:家长的回答与作者本身的意识出现冲击,作者感觉太过依赖,心有惭愧。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是有选择权的。
因此,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力,同时引导他思考为什么那样做,以及做别的会带来什么不同的收获。
分析:总结。从作者的经历中看出,我们在教育时,要给孩子下放选择的权利,同时要引导孩子去思考他的行动。
比如,对于吃喝、穿衣、玩耍、购物这类小事,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他只有自己选择过,才能对周遭有深刻的体会。
分析:举例说明,生活中孩子们可以选择的小事。
如果你凡事都帮他决定好、安排好,那么他就失去了自我选择的训练机会,在将来会遇到更多困惑。
分析:反过来说。用“如果”假设,家长包办一切,孩子将来会陷入更多的困境。
本节逻辑:观点-举例-总结。总结之后,再运用举例说明和假设,深入补充。
学习点:举例子,可选择亲身经历的事,让读者也感受深刻。同时,找开头和结局有反转意味的事件,突出说明前文观点。
②『独立的价值观』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理你了。”
“你再淘气,爸爸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这些日常常见的家庭对话,其实对孩子价值观产生了错误的引导。
分析:继续选取家庭日常的谈话片段,素材鲜活。并点明这样的对话是错误的。读者一看,就会好奇:为什么是错误的呢?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呢?
学习点:开篇抛出一个错误的现象,吸引读者往下读。
因为,在这样的语境下长大后,很多人没有独立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的能力。或者说,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他就不认可自己的价值。
分析:解疑。提出观点:孩子的生活语境对自我价值观的塑造很重要。
比如,很多人听到赞美就开心,遇到批评就立马泄气或者生气。这都属于无法获得人格自立的表现。
分析:举例说明。观点:孩子人格不自立。得到他人认同就开心,得不到就生气。
也就是说,指导他们行动的,不是价值观上的喜好和取舍,而是满足大人或者周围人的喜好。
分析:错误引导的结果,会让孩子更在意大人或周围人的喜好而非自身意愿。孩子价值观开始出现偏差。
由于家长太喜欢把批评和赞美当成教育武器,因此孩子们通常更希望被表扬,而不是被批评。这种念头会直接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这里应该加上一个举例,如孩子喜欢画画,但家长认为学画画没用,更偏向让他学钢琴。每当孩子弹钢琴时,妈妈会夸他很棒。当孩子拿起画笔,家长就说: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孩子不敢画画了。
分析: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行动上也就容易出错。
在引导和教育上,家长的作用不是分对错、下定义,而是多讲解。
分析:总结。家长的讲解很重要,正确引导塑造孩子的价值观。
比如,不要说做什么是好宝宝,而要告诉孩子那样做为什么是好的;不要说做什么是坏宝宝,而要解释那样做有什么坏处。孩子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解释能够解决他心里的困惑,强加的“好”与“坏”,只能让他在妈宝的路上,越走越远。
分析:举例说明。教育要为孩子解释他心中的困惑而非强加“好”与“坏”。
本节逻辑:提出错误-举例解释-总结。总结之后,再运用举例说明,深入补充。
学习点:同一篇文章里,可以有不同的开头:直抛观点;先提错误做法,再解疑抛出观点。
③『去自我中心化』
以自我为中心,可以说是“独生一代”的特质。
分析:从第三个标尺的反面出发,举例子。联系现实中的“独生一代”,提出“以自我为中心”。
那些一直都能得到家长帮助的孩子,即便在某些时刻能够自立,他们依然假装什么都不会,养成了惰性和依赖性。
分析:家长帮的太多,让孩子形成惰性和依赖性,假装不自立。
在家庭里的中心地位,让他们觉得从大人那里索取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分析:因为是独生,父母溺爱,孩子会产生错误想法。
这种想法在他们生活中的迁移表现是:只要我遇到麻烦,别人就必须为我解决一切困难。自己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如果得不到关注,就会想尽办法得到。
分析:孩子错误想法的生活表现,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他怎么那样对我?”这句话体现了,“疑惑者”不理解每个人对待周围人的方式大体相同。也就是说,那个人不是针对你,而是你的自我中心化想法觉得他在针对你。
分析:举例说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误以为他人在针对自己。
“这件事根本就不是我的错。”同样,这句话体现了,“否定者”不明白问题的发生是多元的,总有你那一环没做好的事。全盘否定,只是你对“批评”的主观排斥。
分析:举例说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对待事情容易全盘否定,常推卸责任。
总之,孩子想要自立,就必须得明白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这件事无法靠意志来转移。
分析:总结。孩子要学习去自我中心化,懂得别人不是围在自己身边转的,要学会自立。
小结逻辑:反面举例-观点-举例说明-总结。
总结一下,你期待孩子能够自立,就必须给他创造自立的生活环境。
分析:文章总结,种瓜成瓜,种豆成豆。孩子的成长环境很重要。
孩子小的时候,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可是,如果父母依靠惯性思维,总觉得孩子还小,当他遇到困难,你又无法解决的时候,就是他反过头来怨你的时候。
分析:孩子小,需要家长的照顾,但不代表要全盘接受家长的思维。家长太惯着孩子,开始可以面面俱到帮忙解决问题。孩子长大了,能力却没提上去,当家长也解决不了问题时,抱怨就开始了。全文总结后,给家长的温馨提醒。